第五十八章 样本(第2/3页)
邵勋回过神来,却见诸葛文豹拿着一张小弓,可怜兮兮的,立刻走了过去。
文豹最近正当红,邵勋还是很宠她的,于是来到她身后,耐心地教导——与其说是教导,不如说是调情。
其他女人有点看不下去了,纷纷各自结伴,欣赏起了大草原上雄浑壮丽的风景。
******
九月下旬的时候,邵勋已经准备离开朔方郡了。
此郡乃羁縻郡,太守是出身诺真水汊的纥奚体仁,设有两县,账面上户口一万多人,实际远远不止,因为很多部落的人口无法点计清楚。
查户口这事,邵勋已经用平常心看待了。
毕竟后世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户口都是不准的,别说这会了。
朔方郡真实人口当在二万上下,报万余人,其实已经很给面子了。
不过对于他们,邵勋有绝招。
他已令少府沿着黄河及其支流两岸查探,规划出公地,开挖沟渠,然后修建翻车提水,以利农田灌溉。
正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的精华其实就在前套、后套、西套平原上,朔方便是后套,农业条件自不必多言。
不信你们这些杂胡不被农耕的收益吸引,便是作为放牧的补充,都足以大大提升生活水平了,也能极大增强抵御天灾的能力。
不过要想全部转为农耕,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事实上直到唐末五代,这里仍是耕牧并举。党项、回鹘、突厥人什么都搞,就是没有纯种地的,盖因单一农业模式风险较大。
“不知为何,朕很喜欢这里。”黄河边的土台上,数千军民正在忙着修建仓城及河浦码头,邵勋让人铺了一张毡毯,坐了下来,随口说道。
“住久了就不喜欢了。”山宜男坐在邵勋旁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说道。
“怎么?不太高兴?”邵勋轻笑道。
山宜男很坦诚地点了点头,道:“你和我讲故事的次数都少了,心里是有些不舒服。”
邵勋笑得像条狗一样,她心里有我……
“再为我生个孩子。”他说道。
山宜男有点招架不住了,转移话题道:“赵王所提之事,你可想好了?”
“哦,那件事啊,我意已决,赐铸钱炉两座。”邵勋说道。
山宜男所提之事源于昨天收到的一封信:赵王请于高昌铸银钱。
邵勋随口问了山宜男几句,她说最好问她的姨母羊献容。不过羊献容懒得来,这会大概在骊山泡温汤,不用受气,生活乐无边。
山宜男说便是封建了,高昌亦是大梁属国,不可私铸钱币。
邵勋深以为然,但他又很愿意支持三郎的想法,于是赐铸钱炉二座,让他弄一个银币型制出来,以后这种银币也将是大梁朝的法定货币,虽然中原大概率不会铸几枚,这种新银币大概率只会在西域区域性流通。
“看样子你已作出决定,妾还有什么好说的?”山宜男说道。
石美人带着两个小跟班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为两人取来了些茶水。
山宜男扫了三人一眼,石氏避开了她的眼神,应氏、王氏则心虚地低下了头。
皇后积威,石美人不怕,她俩还是怕的。
东晋小朝廷的后宫,就那么几个人,现在已然分成三个派别了。
诸葛姐妹一派,石美人一派,山宜男自成一派,山宜男以前很受宠,不过最近当以诸葛姐妹势头最盛。
而离他们坐处不远,为邵勋产下过一子的段氏渐渐认命了,与儿媳可朱浑氏、小姑子慕容氏、高氏、公孙氏算是一派,人多势众,也不可小觑,盖因邵勋居然敢和段氏共枕而眠,一起过夜了。
至于其他小派系,则比不上她们。
“三郎若能通过铸钱盘活高昌,我定要让其详细写下经过、心得,发来洛阳,给太子看看。”邵勋说道。
其实,他已经给三子回信了,并提了一些实操方面的建议。
比如,他建议在高昌设立“货币兑换所”一类的机构,不承认西域胡商自己带的域外银币,至于银器之类的更不承认了。
想要在高昌做买卖,就必须先把银条、银块、银器乃至各种金银币去兑换高昌当地铸造的银币,然后才能使用。
这里面有个前提,即你需要辨别胡商手里的金银成色,然后确定一种兑换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