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渡河!(第4/5页)

慕容皝带的4万主力大军走的南道没北道好走,但较近。

出兵时间是农历十一月,差不多是最冷的时候,大雪纷飞,慕容皝这一把也是够拼的。

至于后勤,肯定有一部分,但大部分靠抢。

尤其是战马冬天需要粮食,光靠干草平时混混可以,但出战期间是不行的。

高句丽方面的应对呢?

国君高钊认为北道好走,敌人主力必从北道而来,于是令王弟高武“帅精兵五万,拒北道”,他自己则“自帅羸兵,以备南道”。

现在双方兵力清楚了——

北线,王寓1.5万兵VS高武5万兵;

南线,慕容皝4万兵VS高钊,兵力不详,只知道是羸兵;

三、战争过程

①北线,史书只有寥寥数笔,“王㝢等战于北道,皆败没”,北线慕容氏以偏师对上高句丽主力,大败;

②南线,先说结论:慕容皝大胜。

先看看慕容氏一方的记载:“慕容翰等先至,与钊合战,皝以大众继之。”

左常侍鲜于亮曰:“臣以俘虏蒙王国士之恩,不可以不报;今日,臣死日也!”独与数骑先犯高句丽阵,所向摧陷。高句丽阵动,大众因而乘之,高句丽兵大败。

左长史韩寿斩高句丽将阿佛和度加(应该是大加),诸军乘胜追之,遂入丸都。”

再看看高句丽一方的记载(其实照抄中国史料):“慕容翰等先至战,皝以大众继之,我兵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我将阿佛和度加,诸军乘胜,遂入丸都。王单骑走入断熊谷。”

简单来说,南北双方都是野战,王寓于北线战败,慕容皝于南线大胜,穷追数百里,攻破丸都。

高句丽王大败后,连丸都都不敢留,单骑逃入山谷,将首都扔给了敌人。

我猜测可能是慕容鲜卑骑兵追得太急了,不给他留下来召集兵马、整顿残兵的机会,咬着屁股追。

或许有人会问,高句丽怎么如此降智,一定要野战呢?

很简单,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慕容鲜卑到哪里去搞补给?他们连年战争,和段辽打,和石虎打,还被围了一次都城,再和宇文鲜卑打,就没停过,后勤不可能全靠后方输送,大部分靠抢。

抢谁?高句丽人。抢的过程大家自行脑补。

高钊若依靠城池坚守,内部压力是相当大的,他不一定能顶住,再加上以为慕容皝这一路是偏师,北路才是主力,于是野战,结果大将被阵斩,自己单骑出逃。

再者,高句丽国力就这样,40万的人口,一户出一丁也就七八万人,其中年纪不大不小、身强体壮且能武装起来的男丁,差不多就五万人,只够堵一路。

但事实上有五条路可以进兵,慕容鲜卑选了其中两条,你若依靠城池坚守,他就走其他路,你怎么办?

要是被慕容鲜卑屠戮、掠夺大量人口,起码让国家倒退十年、二十年,他承受不起。

野战击败慕容鲜卑,是最好的保全己方的策略,只不过高钊赌错了慕容鲜卑主力的方向罢了。

你看起来降智的野战,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

或许还有人问,慕容鲜卑大肆烧杀抢掠获取补给,高句丽人为什么不反抗?

我就奇怪了,历史上这种烧杀抢掠、以战养战的模式多了,那些人为什么不反抗?

很简单,没那个能力。

一是精壮被抽走了去打会战了,剩下的人老弱病残怎么反抗?

二是慕容鲜卑就希望你从山城里、堡寨里出来呢,他好掠夺更多的奴隶。

三,不要不切实际地认为会有人民战争,人民群众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未经组织、未经训练、没有装备的人民群众是没有力量的,大部分时候只会选择自保。

慕容皝在南陕击败高钊后,一路追击数百里,没有见到任何困扰,甚至还大摇大摆带着俘虏财宝回家。

李世民也差不多,历史上征高句丽不克,被迫撤退,但也是带着俘虏和掠夺来的奴隶撤的,高句丽人敢拦吗?

你以为是晚唐五代呢?民团都能打跑耶律德光。

四、战果及战后

大胜后,慕容皝收到北路偏师战败的消息,准备班师。

韩寿曰:“高句丽之地,不可戍守。今其主亡民散,潜伏山谷;大军既去,必复鸠聚,收其余烬,犹足为患。请载其父尸、囚其生母而归,俟其束身自归,然后返之,抚以恩信,策之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