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渡河!(第3/5页)

“快点划!不然连你一起砍了!”

骂声在河面上不绝于耳,很快,第一艘船只冲上了河滩,七八名甲士手执刀牌、长枪冲了上去,另有几名弓手在船上拈弓搭箭,经年锤炼的箭术神乎其神,每一箭飞出,都有敌人应弦而倒。

冲上岸的人越来越多,渐至百数。

郭时袒露着黑白相间的胸毛,年约半百的他如同小伙子一般奋勇直冲,轻轻让过一杆刺来的长枪,钢刀一劈,重重斩在敌人的脖颈之上。

喷涌的鲜血淋了他一身。

郭时哈哈大笑,挺着血红色的胸毛,直冲向河岸边的高地。

在他前方,数十名甲士奋勇而上,将阻挡他们的两三百名敌军一冲而散。

敌军慌不择路,向两侧溃逃,不慎滚落山崖者比比皆是。

河岸边几乎已经聚集了三百名府兵,船只依次返回,开始载运第二批人过河。

左飞龙卫的将士们将郭时簇拥在中间,大声呐喊,鼓噪而进,翻越修建了半截的石墙,破入城中,与高句丽人战在一起。

盐难城还没修建城门,又到处是城门,丽兵四处乱窜,仿佛被打懵了一般,从各个缺口逃出。

郭时紧紧盯着一身披铁铠的敌将,正要上前搏杀,眼前又到处是人,急得不行。

突然间,他从身旁一名府兵背上抽出一根短矛,然后在此人惊愕的目光中投掷而出。

“呼!”短矛越过短短的二十步距离,正中敌将面门。

欢呼声如山洪暴发一般响彻而起,丽兵如丧考妣,纷纷溃散。

“追!”郭时挥舞着钢刀,怒吼道:“把他们全部砍了,寸草不留。”

“寸草不留!”呼应声此起彼伏,府兵们追亡逐北,杀意凛然。

只一个照面,两千丽兵就被渡河的三百府兵给砍了个七零八落。

这个结果,即便是战前最乐观的那个人,也没有想到。

夫战,勇气也!

342年慕容鲜卑、高句丽的战争

一、大背景

342年的时候,经过长期战争,慕容鲜卑的宿敌宇文鲜卑已被严重削弱,不再成为威胁。

这一年十月,慕容氏在柳城以北修建的龙城完工,迁都于此。

自宇文氏逃归的慕容翰建言请伐高句丽,原因有几个:

①宇文逸豆归是篡位上来的,“群情不附”——声望问题;

②逸豆归“性识庸暗,将帅非才,国无防卫,军无部伍——能力问题;

③高句丽去国密迩,常有闚觎之志——点出了高句丽的野心;

④彼(高句丽)知宇文既亡,祸将及己,必乘虚深入,掩吾不备。若少留兵则不足以守,多留兵则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点出了慕容鲜卑两线作战的隐患;

⑤宇文自守之虏,必不能远来争利。既取高句丽,还取宇文,如返手耳——大意是宇文鲜卑已经被打怕了,我军攻高句丽时他不敢来,可以先打高句丽,然后再灭宇文;

⑥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兵强,无返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意思是扫除后方隐患,可以集中全力对付石虎;

这个建言还是很有水平的,慕容翰以前一直是以冲锋陷阵的勇将形象示人,但他并不是莽夫,慕容皝忌惮他是正常的。

二、战争准备

定下出兵决策后,出兵规模、时间、路线、后勤怎么安排呢?

慕容翰又说了:“虏以常情料之,必谓大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师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己溃,四支无能为也。”

他的意思是北道相对好走,高句丽必然将主力汇集于北路,我们出其不意,从南道进发。

慕容皝同意了。

出兵时间定在下个月(农历十一月)。

北路军(偏师)以太仆王寓为统帅,兵力1.5万;

南路军(主力)由慕容皝亲领,慕容翰、慕容霸为前锋,兵力4万(“皝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

额外提一条,这里的北道和南道仅指慕容皝出兵时的南北两道,非地理意义上的北道、南道。

从慕容鲜卑通往高句丽,事实上有五条道路,王寓走的北道其实是靠近扶余的那条路,是高句丽开凿的,史载其“平阔”,但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