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4/5页)

她已经跟守门的人说了,即日起,不给山英婆和赵广昌她们开门。

跟了外人,跟她们就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梨花泾渭分明,一寸不让。

倒是跌跌撞撞跑来的十六郎拽山英婆,“娘,我不想下山。”

将来再风光,都比不过待在族里人身边踏实,而且这么大的事他娘也不和他商量,还是树村的人要他多保重他才知晓发生了什么。

他没读过书,武艺又不好,哪儿入得了石家人的眼?

他娘老糊涂了吧。

“娘...”

山英婆的火没地撒,听儿子这一说,火气更甚,“人家都开始撵人了你还死皮赖脸做什么?”

十六郎惊呆了,从小到大,他娘从没跟人红过脸,更别说骂粗话甩脸色了,“娘?”

山英婆瞪他,“卖身契都签了,说那些有何用。”

她主动挑起箩筐,拽着儿子离去,“好好看看族里人的嘴脸,你有用,他们就笑脸相迎,你没用了,他们就卖了你,这样的族人,不要也罢。”

雨不算大,十六郎的脸上却布满了水渍。

“三娘不是那样的人...”

“这会儿还为她说话?卖身契不是她签的?马不是她拿的?咱不是她轰出来的?”山英婆五官扭曲,十六郎瞧去,只觉得阿娘陌生又可怕。

事情已没回旋的余地,第二天清晨,石进一行人就收拾好行囊走了。

山英婆她们坐在马车里,神情得意。

老方氏和儿子坐在她身侧,得意有,更多的却是迷茫。

四娘到底还是跟明四和离了,老秦氏舍不得女儿,坚决不让四娘走。

四娘心软,惦记着夫妻情分,早早送了些干粮来,在这以前,老方氏从没后悔离去的决定,但四娘递干粮的手叫她心里疼了下。

四娘勤快,进谷后,起早贪黑的干活,手心手背全是划痕。

人也瘦得凶,以致她都想不起四娘进门时候的样子了。

见四娘跟在马车后,她难得落下泪来,同儿子道,“四娘是个好的,将来咱发达了,能帮就帮吧。”

明四嘴里嚼着饼,语气散漫,“到时再说吧。”

四娘只能送他们到围墙边,马车出去后,她就看不到婆婆和丈夫了。

送行的赵大壮拍了拍她的肩,“这样的人走了才好。”

“堂兄...”赵四娘哽咽。

“往后遇到事有堂兄呢,不怕的啊。”赵大壮宽慰。

三辆马车,在泥泞的路上行驶得并不快,好一会儿才消失在苍翠的树林里,赵大壮挽其裤脚,朝后喊道,“八郎,走咯。”

三娘说石家人不老实,务必亲眼看到他们下山才行。

他们追着车辙离去的同时,梨花也穿着蓑衣出了门。

刘娘子她们进山就遇到阴雨天,梨花怕她们水土不服,昨天就想去瞧瞧了,结果为赵广昌的事儿耽搁了。

今个儿得闲,必须走一遭。

郑四娘和菊花挑木桶跟着她,一路新奇不已。

草木湿润,地里钻出了灰溜溜的野菌,菌头似伞,菌干细细的,郑四娘道,“窦大娘子说入夏后就有野菌吃,不知是不是说的这种菌子。”

窦大娘子懂得多,不仅认识哪些野菌能吃,还会腌渍野菜。

窦家攒了小半罐盐,进山后,她用盐腌渍的春韭咸中带辛,尝过的人就没有不喜欢的。

而且这几天相处下来,大家都知窦二娘子虽是村长,实则做主的是窦大娘子。

郑四娘掐了朵野菌把玩,“不知野菌怎么吃。”

平日大家最爱煮和烤,郑四娘的老家没有高山,别说野菌,好多野菜她都没见过。

被梨花从戎州带到山里后,有什么吃什么,没挑剔过。

唯独窦家的腌春韭叫她念念不忘。

梨花看了眼地,野菌如雨后春笋,一簇一簇的,如果能吃,村民们定一窝蜂的冲出来。

她道,“回来的时候摘几朵回去问问…”

青葵县每年有卖野菌的,烤着吃尤为香,不过去年干旱,她们翻山越岭也没看到野菌。

今年风调雨顺,野菌或许能收获不少。

郑四娘点头。

三人穿过矮灌木,沿着碧绿的藤蔓林走几里就是峡谷的入口,梨花背了个小背篓,里头装着新鲜的善葛,艾草,薄荷,苦婆丁等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