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还有机会(第2/3页)

然后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的完善,最后发展出通过信息反馈,然后进行控制转换的理论。

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说法,那就是在一艘大船上有一个精密的舵手。他根据船上的水手们汇报的风向水文变化以及水文条件。来精准的控制掌握将这艘船带到目的地。

控制论就是如此。通过大量的信息反馈,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控制船舵的方法。带领人类的艘巨轮驶向正确的目的地。

控制论这门学问在50年代全世界都非常的受瞩目。不仅仅是美国,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摩洛哥,智利,南非这些国家都在研究。

不过在苏联这里这门研究好像是被束之高阁的。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因为苏联内部学阀的问题。所以控制论被打入了伪科学的地步。当然维纳最开始提出控制论的时候,有一些唯心主义。有一些灵论的痕迹。

后来是钱学森在美国时期为了降低美国对他的戒心。所以他转型研究过一段时间控制论。对控制论的学科进行了再次的归纳总结和深挖发展。让控制论的学科变得更具有科学性。

自那以后控制论才能算是一门显学。

苏联虽然说禁止控制论这样的学科在苏联内部传播,但是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大国,他们还是在军方的图书馆里面批判性地保留了一些控制论的书籍。

基托夫就是在那里接触到了控制论的书籍。并且一学就无法收拾。因为他发现这玩意儿真的能够改变苏联。

但是他的研究显然在苏联没有办法公开。毕竟在斯大林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尤为严重的。

苏联可不仅仅是一个控制论,有很多美国的学问,他们都是不公开研究的。最多是批判性的看一看。

这也是元时空之中,苏联有不少学科落后于美国的原因之一。毕竟美国很多时候可没有什么底线。即便是意识形态对抗他们也会研究苏联搞出来的东西。最多换个名字把那个东西宣称是美国人弄出来的就好了。

而原时空之中,基托夫研究控制论最后能获得相对宽松—点的环境,主要原因还是在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了。

然后是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上没有那么激烈。甚至在原时空之中,他和美国人还谈过一个戴维营谈判。

差一点点美苏就要联手来瓜分世界了。还好主席当时诨了赫鲁晓夫一把。利用金门炮战,把美苏的戴维营谈判成果全都化为乌有。

要不然的话,怕是美苏一联手,中国就先完蛋。

本时空之中,苏联的斯大林同志没有那么早离世。好好的活到了59年。这也导致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一直持续到了59年,即便是现在上位的莫洛托夫,他也是完美的继承了斯大林的意志。

这就导致了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的研究更加的困难了。只有苏联军方愿意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搞一个军队的内网。

但是格鲁斯科夫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大量的数据汇总。光是分析处理这些数据都占据了我们大量的人手。而且效率极慢。”

“在斯大林同志时代早些年的时候,我们苏联的经济规模较小,尚可支撑。但是到1960年我们全国范围内仅仅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的运行。专门为计划经济委济员会工作的会计财务统计员等相关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

“那可是300万名接受了高中至大学教育的高学历人才。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膨胀,随着我们苏联经济的不断上升,规模逐渐变大。我可以预言在1990年,苏联就会被计划经济彻底拖垮。”

在原时空之中,格鲁什科夫就是这么说的。在本时空之中,他依旧这么对赫鲁晓夫说。

赫鲁晓夫深吸了一口气。早几年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被排除到权力中心之外。自己倒是和基托夫以及格鲁什科夫这样的科学家打过不少交道。

当时自己也考虑要为接班铺路。毕竟在那个时候乾坤还未定,自己还有机会。而自己对格鲁什科夫的话和判断也确实深信不疑。因为这位仁兄总会用简单易懂且准确无误的语言让自己相信他的预言。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自己现在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养老人。不可能再进入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