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享喜悦(第4/6页)
张福不像历史上的后世人一样,一看到这种化学做法就想到不健康,他想到的是好厉害……
要是早点有这些技术,当年也许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了。张福四五岁有记忆开始,他的人生大半是苦涩的。
日本人的三合面,军阀的爱国粮,这些根本不是人吃的玩意儿。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大院里有一个和他玩的很好的玩伴……因为吃了三合面不消化,活生生的胀死了。
小伙伴当时躺在床上难过的死去活来四五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抱抱,想要喝点糖水。
小伙伴的家里翻遍也找不出一颗糖来啊。
别说他了,整个大院也没糖啊。就这样,小家伙没喝上糖水,活生生的死在了娘的怀里。
张福看科幻杂志,里面有一个穿梭时空的机器,他想着要是真的多好啊。
至少自己能带些吃的回去,小伙伴不会被胀死,还能喝到小甜水……吃,当真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啊!
对于北京西城区豆制品厂厂长梁红敏来说,让北京的老百姓吃上更多的豆制品,是她最大的责任。
作为从延安老区出来的后勤干部,梁红敏觉得自己身上是有很大的担子的。
她听过几次专家的座谈会,其中关于新中国老百姓蛋白质摄入过低的说法她听说过很多次了。
从前她只知道大家吃饱就好了。没想过什么碳水化合物,什么蛋白质,什么脂肪。
而专门的专家学者讲过之后她才知道,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人光吃谷物是不行的。身体是无法强壮的。所以新中国需要大量的开设新的养殖场,但是养殖场又牵扯到了饲料问题。
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肉食比从前好多了。
有白羽鸡,还有四大家鱼,这些都极大的拉低了肉类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但是依旧不够。一直到现在为止,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对蛋白质的摄入都很缺乏也很单一。
大多数国人都是依靠豆制品来摄入为数不多的蛋白质的。
毛主席还抽空专门去过一次西城区豆制品厂,主席发表讲话:“我们有教授和我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因为牛奶里含有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钙。我听了他们很多的报告,我也晓得了肉、蛋、奶对我们国人的重要性。” “但是每人一天一杯奶,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不着急。
不求每人每天一杯奶,能每人每天一块豆腐乃至一杯豆浆,都是阶段性的重要胜利。”
梁红敏带着厂里的工人师傅想方设法的提高大豆的利用率。
但是大豆嘛,怎么做也就是那些玩意儿了。精益求精也不过是让豆腐多出两块。
距离更好的利用大豆,梁红敏觉得还不够 她把目光盯到了豆渣上面,生产豆腐会产生大量豆渣,这些东西有的会被拿去喂猪,有的会被拿去制作豆渣饼。
豆渣饼是一种极其难吃的玩意儿。但是老北京诞生过一道名菜,羊尾油炒豆渣。
反正味道嘛一言难尽,可以吃就是了。
而这可能是豆渣制作的最好吃的一种方式了,可是这需要大量的油脂。
豆渣怎么做都不好吃,好像利用不起来。
一直到通惠河边上的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里面食品科学科系的王中道教授找到梁红敏。 “把豆渣制作成素肉,你看怎么样?”
当时王中道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梁红敏呆了呆,她脱口而出道:“不可能吧?我知道上海豆制品厂有做素鸡,但是那个工艺太复杂了,做出来的豆制品价格也太贵了。”
王中道教授也不言语,拿出了一块洁白柔嫩的豆腐给梁红敏看。
梁红敏有些好奇,因为王中道手上的这块豆腐虽然看着是豆腐,但是为什么这么凝固,它不散呢?
不光不散,它怎么还弹弹的? “这个叫纤维豆腐。不过纤维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叫它千页豆腐。”王中道教授如此说道。 “这种豆腐使用的是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柔嫩有弹性,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很吸味道。
它用酱油煮一煮都好吃。而且口感有韧性有弹性,吃起来有一种吃肉的错觉是一种极好的素肉。” “那成本不便宜吧?”梁红敏好奇道。 “嗯,最大的成本就是大豆分离蛋白。太复杂了,需要的设备也太贵。所以我在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利用大豆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王中道说出了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