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聚餐与吸引(第5/6页)
【只要一包,它就能把一锅清水变成汤。而且它具有不同口味。从红烧牛肉到番茄牛腩再到鲜虾鱼板等等,它最少有十二种口味。】
【如果觉得它的粉包制作出来的汤料显得寡淡的话,那么要是可以搭配它的酱包和油包,那么它已经和一锅新鲜现做的浓汤没有区别。说句冒犯的话,它的味道或许比苏联绝大多数食堂和家庭制作的汤更好喝。】
【朝鲜人民获得了中国部分的补给,志愿军在平壤城内开设了免费的汤铺,成为了平壤百姓去的最多的地方。缺少肉食,志愿军支援的汤料成为了温暖朝鲜百姓最好的食物。】
【还有令人惊讶的特需会餐,他们简直就像是把饭店带上了战场。读者们请您想一想,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战斗,取得了一场惊人的胜利。你是想要吃炊事班制作的饭菜,还是想要来上一顿莫斯科餐厅的精致餐点?】
【我无意冒犯,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人真的做到了把餐厅搬上了战场!从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这点。苏联没有,美国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让人绝望的英国军粮了。】
【另外我必须要提一句,中国人的随身军粮也极为美味。复水土豆泥居然有三种口味!
您敢相信吗?他们在无法生产足够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却把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拉满。】
【这不仅仅有政委指导员的精神建设,还有这些食物为志愿军带来抚慰疲惫的美味。】
【笔者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道每天战斗后只能吃黑面包是什么滋味。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希望我们的军工部门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谢尔盖的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占据了三个版面。
因为朝鲜战争是现在苏联最关注的一场战争,从高层到平民都关注。尤其是中国两场大胜之后,他们更想要知道战争的细节。
谢尔盖的文章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不是军事层面而是另一个层面,在后勤在军队士气上的。
尤其是谢尔盖在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罐头食品,让很多苏联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苏联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副食品!但是苏联缺少副食品当真是因为副食品产能不足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也许如同可乐这样的东西,因为苏联在食品工业上的短腿让他们仿制的口味很差,根本没人喝之外。
以及苏联因为维度的关系,缺少糖的生产。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说肉食,其实苏联的生产真的少吗?
不,其实不少的。纵观整个苏联五十年代的牲畜出栏量,其实数量一点都不少。
不能说保证所有苏联人顿顿吃牛肉天天啃肘子。
但是每天一顿还不错的肉食其实是有的。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联人在五三年每人每天摄入两百克肉制品是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要每天排队买香肠?
还买不到?新鲜肉食更是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
因为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保存和运输。
苏联最少有一半的肉制品损耗在仓储和运输途中。
为什么百货商场的老三样里有香肠?因为香肠容易保存。方便运输。其他新鲜肉制品储存太困难了。
而现在这个年代,冰柜和冷库的普及率不算高。就算是苏联人,也不是人人家都有冰箱的。
所以保存食物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有香肠这种东西最好,之要不受潮,晒在那里可以放好几个月。可以说苏联人爱吃香肠,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
食物多样性的匮乏,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香肠。而谢尔盖的文章让苏联,以及其他很多深受食品保存困难的国家莫名有些心动。
平民只是嘴馋谢尔盖文章里写的那些军粮的味道。因为谢尔盖把它们形容的非常美味。
而国家的高层中那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掌握了一种长期保存食物,并且让食物变好吃的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李锐有意为之的。
李锐最早提出为志愿军提供特需会餐的需求。
不仅仅是为了对志愿军的补给和士气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