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欺仁(第4/7页)
李暇显然更对街上的人更感兴趣,他仔细的看着,观察着,兴致很高,看他们的交谈,语言,行动举止,衣饰,走路仪态,还有建筑等等。他本来就不是个多话的性子,因此,更显安静。
弘昼见了,感慨这暇儿,动静合宜。又是妥妥的另一个扶苏啊。
李暇对翠儿小声的道:“他们身上所着,不是棉衣。”
“多为麻葛,棉花虽种了,但是,秦的棉花还未完全普及开,所以,百姓所着,多为麻葛,所穿的是草鞋。”翠儿道。
秦始皇从不在意出身,所以便是草民,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之辈,都可以进咸阳城。街上并非只有权贵。他重赏罚,才能强秦兵,若只重权贵,就不是秦始皇了。
“原来如此,”李暇道:“原来咱们家里的条件算极好的。”
“是,”翠儿笑道:“以往在村里不知,出来了,才知道咱们家,真的算好的条件了。咱们那个世道也曾太平过,再穷苦的人家,不至于衣衫褴褛。现在,大哥哥,是不是那边多数是这样的人了?!”
李暇点点头,道:“食人之事,很多,我都见一个杀一个。”便是再饥饿,他也宽容不了这样的人。
翠儿知道他怕是受了不少苦。闻言,想安慰他,竟不知说什么。
“爹与我说,多收民,让民有食,民有衣穿,保护他们,他们就会反过来保护我们,”李暇道:“只是,我却多见有背叛者。我不明白,为何爹保了很多人,他们依旧要叛!?”
李暇现在还是不懂阵营的敌对和人的复杂。
可能那场叛乱,对他影响太深刻了,他为此杀了很多人,夺回了很多城,心里却依旧十分迷惑,加迷茫。
“大哥哥……”翠儿小声的道:“人有立场之分。有时候,他们维护的,拥护的未必是善恶,而是立场。”
“是吗?!”李暇似乎懂了些,叹了口气,“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有回报的,我和爹所做的,只是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就行了。”
“是。”翠儿道:“我回去了帮哥哥。”
“好。”李暇果然很高兴,他从来不会有正常人的考虑,所以不会下意识的像正常人那样被世俗和偏见影响过的那样说,你是女子不行,你太美貌不行,你是弱者不行,总之你不行,我保护你。
他却深以为,一家人同心协力,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与爹就是这样啊。
弘昼与扶苏说了些洋人的事,以及商议的协定啥的,还有贸易的利润之类的,扶苏听的很认真,一一记在心里。
将来大秦若开海,必然也是要参考的,有个经验的指点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秦其实现在也有贸易,当然,并不是朝廷商议的,而是中亚,西亚那里的胡人来做的生意,规模很小,而且很私人。
若是有第一步的试点,其实肯定是先开边关,当然了,是匈奴的事过了以后的事了。边关第一点,然后再是开海。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扶苏不是心急之人,所以他心里有计划却半点不着急。
步子要一步步的走,路才会走的更稳,大跨步,是会付出代价的。这一点,他与始皇是有默契的。
始皇几乎大放权与他了,可是扶苏不是大开大阖的只进攻的人,他攻守相宜,稳妥的叫始皇十分放心,所以始皇的养老退休生活,才叫生活。
雍正还差一点,还是要半管事的,因为那些大臣不服弘昼的,要来吵架,还得雍正骂回去,或是哄回去。不然就是躲着。
大秦不一样。
虽都是急速的变革之中,却因领导人的不同,也处于两种情态之中。但都是稳中前进的。
弘昼便着重说了些洋人来的情景,又开始吐糟起大清的一些大臣和权贵们了,他对扶苏道:“以前皇阿玛要动国库的银子,一个个的叫的跟皇阿玛是昏君似的,行吧,不动就不动,结果第一季的税收上来,一个个的全傻眼了。皇阿玛也绝,说了,既没动用国库的银子,就不入国库了,他们傻眼了。然后就上表,上书哭诉,这也是花了朝廷的班底弄起来的班子,怎么能不进国库呢,结果你猜?!”
扶苏也听乐了,道:“四叔必不叫他们如愿,他可不是能向臣子妥协的人。”不光不妥协还要阴他们一把,气他们一把,反将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