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4/5页)

彭佳音说:“咱们轻工系统内,机关加上工厂,全省上下几万人,我想提议省里搞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让大家谈一谈轻工业发展这十年的变化和感受。到时候优秀文章可以刊登在省报和咱们的机关报上。”

“不错不错,这个想法挺好的,”何平颔首肯定,又看向叶满枝问,“小叶,你有什么想法?”

叶满枝对处长屡次提到的工作挺上心的,这个月特意构思了一个方案。

只等着领导开会的时候,她来建言献策呢。

这会儿被何平问起,她便说了出来。

“我不是负责接收人民来信吗,最近两个月的人民来信,几乎一大半与产品质量有关,而且上个月轻工业部的工作组来咱们省里检查工作的时候,也屡次提到了工业生产只追求量,不重视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咱们省工业厅可以策划搞一次,庆祝十周年的产品质量评比。”

“在各行各业中,评出省级优秀企业和省级优秀产品。为优秀企业发牌,为优秀产品颁发奖状或者轻工业十周年的纪念奖章,允许他们将‘省优’字样和‘十周年纪念奖章’印在产品包装上。一方面是帮老百姓筛选优质产品,见到‘省优’字样,就是质量的保证,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其他工厂向‘省优’看齐,改进质量,争取在下一次评选时获奖。”

何平点点头说:“小叶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咱们轻工大多是日用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严把质量关,也是咱们工业厅的重要工作之一。我这两年作为巡视员,在基层看到了……”

巴拉巴拉巴拉,开始讲他的基层见闻。

盯着他一张一合的嘴皮子,叶满枝内心简直震惊了!

天啊!

她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推倒重建了好几次,才为提高产品质量,想出这么一个还算靠谱的方案。然后又想办法把提高质量与十周年庆典联系到了一起。

她咋就跟何平想到一起去了呢?

他俩凭啥能想到一起啊?

除了去基层调研,何平这个“调研员”还分管着轻工机械工业,这部分的产品就是俗称的“三转一响”。

自行车,钟表,缝纫机,收音机。

一个个都死贵死贵的,哪个也不是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

退一万步来说,何平既然能想到这种提高质量的好主意,之前为什么不跟厅里提啊?

非得赶上庆祝十周年的时候才拿出来?

他是工业厅的老人儿了,产品质量普遍偏低,也不是最近才冒出来的问题。

他之前干啥来着,非得等她提了,他才说一句,“小叶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叶满枝张了好几次嘴,愣是一个字都没问出来。

这种事怎么问?

听何平发表了一番高论后,叶满枝笑着点点头,说了句“那咱们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便不再搭话了。

她现在只觉得,何平比赵桂林大了近十岁,却被赵桂林这个科长压了一头。

也许不只是学历和能力的问题。

除了叶满枝,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并没发现任何异样,好似真的是两人想法撞车了。

毕竟何平的年龄资历摆在那里,又是“巡视员”,隔三差五就去基层了解情况,能为提高产品质量想出这样的办法,其实是合理的。

王勤简单分享了自己的方案后,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午休结束以后,赵桂林果然如何平所说,在科室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专门研究轻工业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策划安排。

距离元旦还有两个多月,开年就要有庆祝活动,处长对科长催得急,四个科长就得回来催手下的小喽啰们。

“像那种文艺演出啊,成果展览啊,都是老掉牙的主意了,”赵桂林摆摆手说,“咱们综合三科不屑出这种拾人牙慧的主意,咱们抓紧时间提几个新鲜方案,给处长送过去。”

作为赵桂林之下的第一人,何平率先发言了。

他所介绍的方案,就是叶满枝上午刚提到的“产品质量评比”,但是人家以前能当上副科长,后来又被调去当“巡视员”,其实是有些真本事的。

何平把叶满枝的点子完善了一下,为“省优”产品进行了分级,省级优秀中又分了“特优”、“一等”、“二等”和“三等”,把更多质量还过得去的产品吸纳进来,让更多企业和产品参与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