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扶风法正(第2/4页)

“想来董公一定会通过扶风法氏之人看出丞相在关中的势力已成,等闲已经是无人可以动摇,届时他心中无奈,这谈判的事情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刘俭说道:“你这话倒是颇有一些道理。”

“既然如此,就有劳文优你再跑一趟扶风郡的法家,去见法家的家公,就说吾想要征辟法正入幕相府,为使者代表我前往西凉去执行重大之事。”

李儒知道,这是刘俭对自己所下的命令的最后通牒。

自己已经拒绝刘俭前往凉州当使者了,若是他再不能说服法正来归顺,只怕刘俭对自己的投降真意一定会有疑虑,说不定到时候就会暗中查证自己,这对于李儒是非常不利的。

今后恐怕就没好日子过了。

就见李儒急忙冲着刘俭保证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

李儒这一次确实没有诓骗刘俭,他确实做到了!

他亲自前往扶风郡,将扶风法氏的法正请到了长安。

但其实仔细研究,这并不是李儒的功劳!

刘俭的声名早就传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响应董卓的征辟,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刘俭可不一样。

在这个天下间,不论是声名还是军功和文韬武略、刘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现在的刘俭已经代替了袁绍,成为天下楷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刘俭派人来征辟法正,可以说是给了法家好大的面子。

扶风法家的人几乎都没有犹豫,就让他们的子侄法正来到了长安,与李儒一同面见刘俭。

法正现年二十一岁,但已经是扶风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当然,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关,也跟扶风法家对他的扶持有关。

毕竟名门家族的人想要出名并获得资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这是人类自打组建社会关系之后就一直固有的规律。

即使是两千年后,也并不例外。

法正随同李儒来了长安之后与刘俭见了面,并接受了刘俭的考察。

刘俭非常善于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试出手下人的才华。

他对法正的考试,没有一项是有关经文的,全部是时政、民生、种田、技术、杂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令刘俭颇为惊讶的是,法正对于刘俭所询问的这些关于民生、政治、杂学的常识都是非常精钻,而且能够表达出很多自己的观点。

刘俭断定他平日里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来说,像他这种名门子弟,特别是其祖父,还是经学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学经上,如何反倒是对这些各种时政以及民生诸道这么了解呢?

而且听他的回答似乎都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久的积累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特别他能够与刘俭产生一些共鸣,彼此交流!

他还会根据刘俭的提问,反问出一些很经典的问题,让刘俭大为欣赏。

“孝直果然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啊。”

刘俭最终给了他这么一个评价。

法正见刘俭如此夸赞,急忙向着他行礼说道:“正能够得到丞相赏识,实是毕生之幸,正此生最渴望的,就是希望能够得遇明主,辅佐其成就大事,今番遇到丞相,实乃得偿平生之所愿!”

刘俭笑着冲法正招了招手,让他坐下:“不必如此客气,不过吾倒是有一件事心有不明。”

法正很聪明,他大概能够猜到刘俭心中所疑。

“正知晓丞相想要问什么。”

“哦?孝直竟果然如此机敏?这倒是有趣,好,那我就问问孝直,你觉得我想要向你所问何事?”

法正正容言道:“扶风法家乃是经学世家,吾祖父更是关西名士,家族之争,以经学而论长短。”

“大将军觉得法某应该是长于经学,而短于时政民生之事,然今日大将军考教于我,却见正长于民生之道,所以大将军想要询问我这到底是为何?”

刘俭哈哈大笑,说道:“孝直不但是精于时事民生,而且善于揣测人心,这一点也非一般青年才俊所能及,不过你越是这样机敏,我就越能放心的让你去凉州办理大事了。”

法正笑道:“其实某精通数算,商道,民生,杂学,乃是近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