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分担(第4/5页)

姜沃叹息道:“陛下,臣知道,这些战火,一定有朝廷极大的过失。汉末隋末,朝堂腐朽。”

她看着眼前帝后二人:“但人口增长和粮食增长不匹配,以至于粮米不足,百姓养不活自己而变成流民乱民,活不下去只能拼命,亦是战乱起因。”

人口太多,资源有限,本就不可避免内卷。

再加上朝廷腐朽土地兼并,那就是烈火遇到热油。

不可避免会炸开。

姜沃想起了安史之乱。

除了李隆基前后水平差别极大的执政外,开元天宝年间,六七千万的人口与越演越烈的土地兼并,大唐本身也摇摇欲坠,繁华背后亦是深渊。

若是那时候天降太宗一般的帝王,或许……

姜沃按下这些思绪不去想。

而是拿出了第三份奏疏。

“户部每年会向陛下回禀一年增长的户籍。”

不管是对总管天下户籍的户部来说,还是对各州官员来说,治下人口增长,都是妥妥的功绩。

“臣还记得,这些年进户是越来越快的。”

皇帝脸色已经彻底凝重下来。

不用听完,他已经明白了姜沃的意思。

他看向姜沃推算过结果的奏疏——太史局出身,果然数算学的好。

若是按如今大唐的繁荣与进户之快,只怕几十年后,大唐的人口,也会到达汉朝人口最多的五六千万。

那时候,大唐的土地和粮食,还能养活这么多百姓吗?若是再有世家门阀损国肥私,侵吞土地……

皇帝此时的想法,便正如那一夜,姜沃与李承乾商议后的想法一致。

真想‘劫富济贫’,让贪吃了这些年的世家门阀,把吃了的吐出来啊!

当然,人吃都吃了,吐是不可能主动吐的。

只能放血。

皇帝的手按在几封奏疏上。

“姜卿之奏,朕会再好好思量!”

他心中甚是震动。

媚娘亦如此,她已经开始走到架子前,去寻姜沃在奏疏上注明的数本史书。

姜沃见帝后,已经投身于‘人口陷阱’研究中,就暂且告退。

下次再回禀良种之事吧——

宋代以前,中华大地人口,超过六千万就有要崩溃的趋势。而宋代,却超过了一亿。

很大原因便是,宋从越南引进了高产的占城稻。

姜沃原先一直不确定,此时还作为大唐流放地的‘爱州’(越南),到底有无占城稻良种的出现。

直到攒够了筹子,买到了活点地图。

终于能确定。

就如宋朝一般,若是经过引进、育种,以大唐的气候,广袤南面疆土有不少地应当都能种占城稻。

姜沃走出门前,回望了一下已经紧绷起来的帝后。

诶,果然,人要懂得分享。

分享后自己真没有那么紧绷了!

她又想起就在爱州做刺史的刘洎,身处温暖三亚的韩瑗——这些前宰辅们,一定觉得日子很寂寞吧。

他们一定很需要精神寄托吧!

*

这一夜,姜沃久违地睡得很好。

倒是皇帝和媚娘,一直没睡着,就白日的奏疏,商议未绝。

后来还是媚娘打断:“陛下,明日再说吧——若是再熬下去,只怕你又要头痛了。”

皇帝蹙眉:“可如何睡得着。”

媚娘安慰道:“法子不是一夜想出来的。陛下,先保重自身。”

帝后二人就起身,一起去东内阁内看了孩子们。

望了片刻儿女稚嫩无忧的脸庞,皇帝道:“若按姜卿所推测,只怕弘儿的孩子,就要难了。”

因孩子们都睡了,皇帝的声音很轻。

但说出来的叹息意味很重:“朕一直记得父皇圣言。”

“有些话,却是朕做了皇帝后,才渐深悟。”

李治闭上眼:“父皇道‘为君者,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4]

是啊,他体会到了。

做皇帝,原来如同在深渊之上,驾着一辆不知何时就会朽坏而不可控的马车。

媚娘如以往般,将手覆在皇帝手上。

“我陪着陛下一起。”

**

姜沃很快就见到三省六部都紧绷了起来。

皇帝召所有四品以上,宰辅、尚书、侍郎等重臣见驾。

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