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的坡(第2/5页)
中国人的饭局,有规矩,是要人请的。如果东道主不主动开宴,客人绝不会开口讨饭吃,哪怕赌气走掉呢,也不会放下自尊去要饭。要饭,要饭,要饭的是乞丐呢——陈肯的祖辈父辈,平常经常会这么说给陈肯听。陈肯懒得听。包括陈肯自己在内,都以为陈肯没有听进去大人的话。却到香港读硕的第一天,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陈肯顿时有亲身体会了,他的确有点窝气:师姐林淑芬硕士都要毕业了,怎么自己发出的聚餐茶叙邀请,饿昏了人家还看不出来?她还是中国人吗?不了解中国文化吗?不知道陈肯自己开不了这个口吗?
眼看公共汽车接踵而至,唯独不见40M。师姐林淑芬坚持等候40M。陈肯闷着生气,很想一走了之。可这是香港啊,他人地生疏,他能够走到哪里去?陈肯绞尽脑汁,终于转弯抹角地提出了一个启发型问题:“我们一定要乘40M?”
师姐林淑芬老老实实地解释:“不是一定,还有其他公车也可以,但,40M最好。”
陈肯进一步引导:“最好?去哪里最好?”
“去香港大学呀。去我们学校啊。”
师姐林淑芬依然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作了一番解释。大意是:从这里去港大,也有很多车,香港的公共交通是全世界最方便的,只不过40M双层大巴线路最直接,到站最方便,价格最便宜,在港大东门落车,几步路就上了港大的台阶。
于是陈肯猜想,这个聚餐茶叙可能是在港大举行了,那么他应该促成他们尽快到达港大。于是他继续迂回提问:“打的是否比公共汽车更快到学校?”
“打的?为什么打的?”师姐林淑芬宽阔的短眉毛立刻扬起老高,且高处不胜寒地在那里抖动,她太不理解陈肯的问题了,她说:“我们又不赶时间。哇,打的好贵来的!”
陈肯本来想说“我来出钱好了”。话已出口,还是被他自己强行咽下。陈肯怎么可以在师姐林淑芬面前这么张狂?如果学业刚刚开头就造成不好印象,肯定会对将来不利。现在竞争多激烈,金融危机影响下将来工作会更难找,人脉关系就显得更重要。来港之前,爸爸妈妈都再三交代了要他学精一点,心眼要多一点。陈肯可不能犯傻。
陈肯不犯傻。放弃转弯抹角的启发。忍着。懵懂无知的模样,乖乖点头。
又过了约莫十来分钟,40M双层大巴来了。细心的师姐林淑芬推荐陈肯上二楼。坐在二楼可以看到更好的街景。他们马上就会进入半山区,半山就是香港人所说的富人区来的。他们的学校港大,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正好坐落在半山。在他们研究生宿舍楼后面就有一条上山的路,登山很好,五十分钟就可以登到山顶来的。
还是乖乖点头吧。不过陈肯绝对没有兴趣和力气上二楼了。他用下巴指了指自己的拉杆箱。好在师姐林淑芬立刻比他点头更快。她是那种好愿意无条件理解他人的模样。不管她的推荐付出了多少热情,她也却半点不勉强陈肯。
不知道是因为40M双层大巴在半山行使的曲折迂回,还是饥饿过度,陈肯的眼睛开始晕晕地发绿,紧贴车窗的街景除了使陈肯更晕,丝毫吸引不了他。聚餐茶叙到底在哪里啊?到底在哪里!
最后,实在饿不过来的陈肯,开始有种种大胆想法。比如: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他一定要买,他要在最初就谢绝师姐林淑芬接站,他要生猛豪爽不管三七二十一出了金钟站就直接打的奔港大,到了港大直奔餐厅饱吃一顿。
后悔药的说法也是来自陈肯的家长。陈肯以前只当耳边风,那时候他觉得家长好无聊好无聊,此时此刻他认为家长的确还是有家长的道理,家长就是比孩子吃的盐多,就是比较知道世事咸淡。
忽然,师姐林淑芬说:“落车!”
陈肯太激动了,一阵耳鸣,“什么?”
“噢,索瑞索瑞,抱歉我又说粤语来的!是下车。下车。再停车我们就可以下车了。”
“到学校了?”
“不,还没有。这一站是般含道,下车,我们吃饭的地方就在这附近。”
陈肯发自内心地说:“谢谢!谢谢!”
陈肯视线清晰起来,他看到车窗外面的教堂围墙上挂着横幅,上面巨大中文写着:饥饿困顿的人到我这里歇息。尽管陈肯从来没有接触过基督教,但是此时此刻陈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了强烈的宗教认同感,因他真的是饥饿困顿了,真的需要歇息了。他好想说:感谢上帝!他果然就听见了自己呻吟一般的声气:“上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