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没有人是死有余辜(第3/7页)
这屋子,谁一分钟也不想多待,我都恨不能窜出去一会儿等技术人员来跟我说明情况。但咱有职业素养,咱不是光听情况就能破案,还得观察。
卧室里有个东西极其不合时宜。是个洗衣机的箱子。正常人谁也不会把这玩意儿立卧室。我伸手去推,在一旁取证的小钱隔着口罩说:“背后是血迹。”
跟着,一墙的喷溅血迹映入眼帘。我看着血迹,又回头看看尸体趴的位置。怕不是一刀抹脖子吧?目测像。
从背后被人一刀结果,这说明啥?什么人你能放心背对?你至少要认识他,并且熟悉到对之没有防心。
但是这跟屋内的现有情况形成了反差—屋内有明显的被翻动过的痕迹。
你说要是熟人作案吧,除了伪装现场,没必要把屋子翻腾得这么乱。伪装现场也不是不可能,转移警方注意力嘛。但现在已知情况太少,还什么都判断不了。
首要目标只有一个,先知道死者身份。是谁,死在这间屋里。是不是房主本人,如果不是,租住的人是谁,为什么死了这么久才被发现。案发现场是两室一厅,究竟是合租还是独居。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困扰我,那个洗衣机的大箱子,因何摆在那里,还刚好就遮挡住了血迹。
法医的尸检报告出来时,我们也确定了死者身份。
这位死了八个月的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杨开新。年龄是60岁。这个人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民乐家。他所教授的乐器叫作编钟。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简单来说,是打击乐器的一种。
杨开新教授的身份特殊在,他是现有编钟演奏家里的权威人物,可以说,没有他,这门乐器的传承就会遭受巨大的打击。他个人天赋异禀是一方面,代代相传的技艺又是另一方面。
我跟李昱刚看完并没什么用的尸检报告,丧气得不行。
你把它总结下来即是,因为尸体高度腐烂,皮肤、肌肉、脂肪层、内部器官等的流失,仅剩一副骨架子,无法判断致命死因,也就是说,到底是让人掐死的、勒死的、捅死的、淹死的,都没法推论了。死亡时间也极其模糊,参考尸体腐败程度与季节性温度、湿度的变化,推断为六到八个月左右。说白了,啥结论没有。
在此之前我们走访过杨教授的家人,他们家在和平街,跟杨教授死亡的盘古小区特别近,走路一刻钟就能到。两套房产的房主都是死者。我们也很奇怪,老杨一人住两居室,而他的家人—太太、闺女、儿子,仨人挤在一个一居室里,这很不靠谱。对此老太太说,因为老杨要带学生,经常有学生来找他讨论学术问题、练奏技巧,所以他用其中一间教课,我们就给他让地儿,一居室也是大一居,仨人住也还可以,再说了,小女儿在南京读博士,一年到头也不怎么回来。
老杨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但俩孩子都没继承他的编钟艺术,儿子是公务员,在机关单位任职,女儿尚在南大社会学院求学。
我们上家去,只见到了老太太,女儿还不知道自己父亲遇害的事儿,儿子还沉浸在悲痛中不愿见人。这个我们也不能勉强。
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老头子却横死在了自家。
当时我们初步确定死者身份就请老太太去认过尸,她一见法医出示给她的老人的内裤就蒙了,说这是她先生的,跟着就晕了。我们把她架出去,又是掐人中又是拍脸好半天她才醒来,问她有没有心脏病,她“嗷”一声哭了出来。等情绪平静了,才跟我们说明情况。
原来,老爷子一向回家不规律,有时候在学校,有时候在另一套房里带学生或者搞论文,他不喜家人打扰,都是想回来就回来,不回来也不会特意打招呼。这也是大
学方面同样没发现老人失踪的原因,这样的专家,带研究生很随意的,有时在院
里,有时就在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