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清澈透明的汤,细如银丝的面——愈是高端愈简单!(第3/5页)

成本这么爆炸的一碗面条,你居然说简单?

宋大海说道:

“你少搁这儿误导我们,面条确实不用调味,但这汤里放火腿、干鲍、金钩、瑶柱等带咸味的食材,都要计算好,说是不调味,这可比一般的饭菜调味难得多,因为得把汤的损耗和食材盐分全都考虑进去……总感觉你狗日的没诚心教。”

谢保民不以为意的笑了笑:

“我就说展示一遍,我又没说教你们,你要想学,学老程先跪下来敬杯茶……老宋你把刀放下!我告诉你,再往前走不是医院就是牢房,你想跟孟德兴在病房团聚,还是想跟孟开放在监狱团圆?选吧!”

刚刚宋大海突然抄起尹宏斌手中的那把剔骨刀的时候,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不过听了谢保民的话,老宋无奈一笑:

“你狗日的就不能说点好的?谁他娘的愿意跟那父子俩搁一块儿啊?”

谢保民站在身材高大的袁德彪旁边说道:

“吵归吵闹归闹,你狗东西居然冲我动刀,老袁,十五号楼有一条鳇鱼,回头咱哥俩儿弄过来做铁锅炖咋样?”

“可以啊,多搁点儿大酱。铁锅炖鱼没大酱不香。”

笑闹过后,谢保民这才说道:

“所有含盐食材肯定要经过计算的,而且计算之前,得亲口尝一下咸淡,这样才能准确把咸味掌握住。”

总之,这是个很麻烦和繁琐的步骤,没有一定烹饪境界的人就别想了。

而且这是高汤炖高汤,得充分计算好第一锅高汤的盐分,然后根据高汤的咸淡来决定二次吊汤所用食材的量。

林旭听得暗自咋舌。

乖乖嘞,谁能想到烹饪居然跟数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幸好咱是中央财经毕业的。

否则还真不好计算呢。

谢保民简单讲了一下他计算的方法,至于大家能不能学会,那他就不管了,今天只负责教师弟,其他总厨都是捎带手的。

谢保民天赋高,对烹饪的理解更透彻,也更深入。

听着他的讲解,总厨们全都变得认真起来,就连刚刚拿着剔骨刀吓唬老谢的宋大海,此时也拿着小本本,认真记着计算的技巧。

这虽然看起来滑稽,但没人笑话他。

每个认真上进的人,都应该被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被嘲笑。

虽然宋大海跟这些总厨们相比不是那么强,但放眼京城乃至全国,他依然是最顶尖的中餐烹饪大师。

林旭也认真听着,他没有拿纸笔,只得打开手机上的便笺,将计算要点写下来。

这些都是师兄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花钱都买不到的。

讲得差不多时,大家又讨论了一会儿。

谢保民背着手说道:

“现在满足了吧?一人拿一把菜刀,开始用刀背剁扫(sào)汤用的肉蓉吧,这个汤扫起来难度比较大,从头到尾会用到牛肉蓉、猪肉蓉、鸭肉蓉、鸡肉蓉和鱼蓉……不动手就不让看下面的步骤啊……”

赵学胜已经在旁边准备好了这些肉。

牛肉和猪肉都是筋膜比较少的里脊,鸭肉和鸡肉是胸脯,至于鱼肉,则是几条深海鳕鱼。

宋大海一看有鱼,立马提在了手中:

“谁跟我搭伙,一人一条鱼,看谁做出的鱼蓉细腻。”

尹宏斌拿到了牛里脊,跟范明和袁德彪商量究竟怎么做肉蓉。

至于猪里脊、鸭胸脯、鸡胸脯等等,也都三三两两的有人做了。

钓鱼台在学习氛围这块儿还是很浓厚的。

林旭觉得自己要是考研的话,跟着他们一块儿学习绝对能上岸。

换成别的行业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学习?学个毛的习啊,当个风风光光的人上人不好吗?

为什么孟德兴的几个师弟自从上过央视就一直招摇撞骗,不就是因为这种被人前呼后拥的感觉比较好嘛。

钓鱼台不会有这种人,唯一有资格让人前呼后拥的人,此时却干起了给同行挑刺儿的业务。

原本是有人想托关系搭上老谢的线,帮自己的店面来一波软广告的。

但发现谢保民连林记美食的饭菜都能挑出不少小毛病,这些人顿时就偃旗息鼓了。

越是自己人嘴巴越毒,这谁还敢套近乎啊。

林旭拿着菜刀刚要也跟着忙活一会儿,谢保民突然拍了下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