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迢迢长路48(第4/8页)
可等到一觉醒来,什么也记不清,脑海里只有模糊的影子。
那梦境之中的仙子究竟长着什么样子,是鹅蛋脸还是瓜子脸?是柳叶眉还是远山眉?是高是矮?是丰腴是纤瘦?
梁秋临都不知道。
那只是他梦境中的一道倩影。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无论他白日里怎么绞尽脑汁的想,每一次入梦再醒来都是前功尽弃。
一次,又一次,从孩童时代,到少年,到青年,二十多年来。
那倩影是模糊的,朦胧的,看不清的,每一次,每一次他都在梦中想要努力看清仙子的样子,可醒来之后都什么都不记得了。
梁秋临学习丹青的原因,就是出自于此。
他想要将那梦中的仙子画出来。
如果,如果能够画出来就好了。
山水,白描,因为抱着目标,梁秋临学习的进度很快,夫子也夸耀他的在丹青一道上的天赋很高。
但学着学着,画着画着,梁秋临突然意识到,传统的丹青,他勾着线,点着水墨,依旧无法将自己心中的仙子画出来。
然后,他发现了西洋画。
很多人认为,传统华国画注重的是意境与感觉,而西洋画更加的写实。
一张素描,光影的展现直接让一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画出来简直一模一样。
那个时候,梁秋临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转头扎进了西洋美术的大坑中去。
但他并没有放弃传统画,梁家家境优越,一边是教授丹青的夫子,他愿意学,就又请来了教授西洋美术的家庭教师。
只不过,教授丹青的夫子一直斥责那西洋美术不过是邪魔外道,奇淫技巧。
梁秋临国中毕业,前往西洋学习美术的时候,老夫子更是一脸失望。
对于此,梁秋临很抱歉。
只是,他的执念依旧在,画出那梦中的倩影,就是他毕生的梦。
也是梁秋临学画之始的目标。
与他而言,传统丹青也好,西洋美术也好,他努力学习,钻研技巧,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达成他从小到大的目标。
而孰轻孰重,是东方画更好,还是西洋画更好?
他回答不上来。
从西洋留学归来,油画,水彩,雕塑,在西洋的时光给他看到了更多的世界。
梁秋临就像是一只不断吸水的海绵,他总觉得,只要学的多了,都学会了,早晚有一天,他能够把那梦中的倩影画出来。
只是,从国中时开始学习西洋美术,到二十余岁外洋留学归来。
东洋画,西洋画,丹青,白描,没骨画法,水彩,油画......
他掌握的越来越多,可依旧画不出来。
画不出来。
梁秋临曾经抱有幻想,会不会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在一个胡同,在一个转角,在一个摊子上买东西,抬头就会看到那梦中的倩影。
西洋留学的教授对他说:“梁,你的画很好,但太注重技巧了。”
这样的话,教他丹青的老夫子也曾说过,“匠气太浓。”
这并不是一句好话。
有技巧,匠气太重,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则是没有情感,没有意境。
没有生命力。
而对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夫子与教授给出的答案都是:
“去观察,去体悟,把你的情感,你的爱恨融入到画中。”
“画你想画的东西,你画画是为了什么,抱着你的热爱,你的痛苦,你的喜怒哀乐。”
投入情感,梁秋临从来没有觉得这么难。
他是一个人,他有家人,他也有朋友,他当然有喜怒哀乐。
可这些情感与画之间仿佛是抽离的,梁秋临画画的时候,仿佛是一个冷静的刽子手。
画什么,抬笔,点墨,画就完了。
他把自己当做局外人一般审视着自己的画,一个花瓶,跟真实的花瓶差距多大?
一个人像,有没有精准地描摹出每一处?
梁秋临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只不过,他从小到大,画了二十几年的画,他所为的始终都是把梦中的仙子画出来。
那是他唯一能倾注情感的画。
但他一直画不出。
梁家二少爷回国,送给朋友的画像引起阵阵惊呼,不知多少人千金求得一幅画。
他始终并不缺钱。
画了一幅又一副的肖像画,梁秋临累了。
身边的人他没少观察,可该画不出来还画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