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栗园春色(第5/10页)

李圆通长叹一声,抚着杨俊的发髻,劝解道:“来秦王宫两个月,殿下心事,我已了然。崔妃是皇后亲择,亦无大过,殿下就算再不喜欢她,也犯不着到皇上那里求着要出家当和尚躲她。我想着啊,这秦州、朔州都是秦王的封地,不如我们在那里也修建行宫,重新纳几个侧妃、姬妾,秦王是皇上爱子,为子嗣念,也该多蓄姬妾,王妃只能有一个,可女人呢,殿下想喜欢谁,就能喜欢谁。”

没人回应他,李圆通低头一看,醉酒的杨俊已经酣然入睡,即使在睡梦中,他仍然深锁双眉、一副忧郁不快的表情。

北风在无边的平原上回荡着,这是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的冬天,长安城外正飘着雪,般若寺门外,两辆四马安车静静地停着。

寺门外持戟凝立的宫卫们,不敢拂去深黑色铁衣上的积雪,成团成卷的雪花不断落将下来,沾在他们的眉头和睫毛上。

般若寺后不远是一处树林,古木苍松高出殿顶,修竹环寺,在冬雪中显出一种耀眼的青碧。

一条青石径道从经堂后直通到林中,身穿紫色貂衣的伽罗,正扶着一只石羊,怔怔地凝视着新修不久的独孤信墓。

三年前被追封为“太师、上柱国、赵国公”的独孤信,陵园的规模算不上大,但处处看得出匠心和气派。

墓前的青石碑有一丈多高,碑顶是盝顶形的志盖,装着青铜提手,志盖上刻着多重宝相花饰,志石侧刻着十二生肖纹和宝相花饰,中间用飞白书刻着:

隋太师、赵国公独孤信

赵国公夫人崔氏

志文长达二千余字,是高颎的手笔,身为文章流布天下的清河崔家的外甥,伽罗看得出来,高颎对独孤信的感情发自内心,饱含着伤感、悲愤和崇敬,仅仅为了这篇细密激昂的文字,伽罗就觉得,父亲没有白将高颎收入他们的独孤部落。

“母后,天色已晚,雪越来越大,我们也该回去了。”陪伽罗前来的汉王杨谅,轻声催促道。

杨谅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面貌清秀,身材还带着些单薄。

他与四个哥哥不同,性格较为活泼外向,没有二哥杨广的稳重和四哥杨秀的威严,也没有大哥杨勇的沉闷和三哥杨俊的忧郁。

也许因为杨谅是伽罗最小的孩子,性格又开朗,伽罗没让几年前就被封为汉王的杨谅和三个哥哥一样到藩国去就任,而是留在了宫中。

“哦。”伽罗淡淡地答应了一声,从石羊背上将手放下。

独孤信墓前的坟草刚刚被她清除干净,墓前的香烟还未散尽,墓道两边,遍植着二十几年前伽罗命人种下的白杨树,荒秃的树枝上积着厚雪,一眼看去,白杨树林如烟一般寂寥,伽罗的眼睛不觉又有些酸涩了。

杨谅站在一旁,等候得有些不耐烦。

他对自己从未谋面的外祖父没有多少感情,听说二哥杨广的相貌气质和独孤信很像,这让他更觉疏离。

不知道为什么,杨谅一直有些害怕自己的二哥、晋王杨广。

二哥看起来近乎完美,他年纪轻轻,便十分善于克制自己,但在这完美之下,似乎在深深掩藏着什么……杨谅无法说出自己隐秘的感觉,他只是觉得,在四个哥哥之中,二哥杨广令人感到压抑,三哥杨俊整天诵经不止,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四哥杨秀能干而傲慢,都比大哥难于相处。

此刻,关中特有的大雪在林外飘卷飞扬,青石道上的雪,反射着幽蓝的微光,令人越发感觉到暮色的沉重。

“谅儿,”伽罗拖着有些沉重的步伐,从般若寺后的台阶拾阶而上,站在殿门后回望了一眼,忽然说道,“你看,从这里能够望见我们的大兴城。”

“这么远也能看见大兴?”杨谅有些惊讶,顺着母后的视线远望去,却见暮雪天际处,一座城池剪影巍然耸立,不是大兴城是哪里?

新建成的隋都大兴城,位于原来汉长安城东南方的龙首原上,动用了一年时间,由丞相高颎亲自督工设计而成。

城池规模之庞大,前古未有,杨谅听身边的内侍们传说,父皇本意是想将汉长安城重修一下,而母后却决不肯再住在长安,她说那里的恶臭味让她忍无可忍……

如今的大兴城,气派壮观,较长安城大了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