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圣临朝(第8/9页)
倘若这分崩了三百多年的神州,能在他手上重新统一,那他杨坚不就成了和秦始皇一样名震古今的大帝?
包括晋武帝、北魏孝文帝在内的那些帝王,都将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现在也正当时机,南陈灾荒频仍、兵力薄弱、捐税杂多,民间怨声载道。这个杨素是真不懂得他的心思,还是故意违拗他的旨意?
杨坚昨天才吩咐大臣们回家细思平陈之策,上殿参奏,杨素却不识时务地提起什么“制律”之事。
杨坚还不及开口说话,尚书左仆射高颎已经出班奏道:“杨柱国所言有理,如今州县官员判理讼事,都参照前朝的法令,北周法令太严,酷刑繁多,皇上应该尽快颁布诏书、施行新法……”
高颎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见杨素脸上满是不以然的神色,当面驳道:“独孤公此话差矣,方今四海未靖,司马消难等叛军未平,所谓治乱世当以重典,臣以为,北周的《刑书要制》还算不上严苛。”
高颎没想到杨素竟然会当面顶撞自己,更没想到杨素是这样一种意思,杨素本来是他的好友,二人互相欣赏多年,高颎因为身为独孤家的近臣,早得杨坚夫妻赏识,所以得势后也着力提携杨素。
想起杨素当年是因为自己大力推荐才得以被杨坚重视,他心下不禁微忿,表情却仍然平静:“呵,是我领会错了,那依杨柱国之见,我北朝地面至今还是乱世,应该立一部法令森严、条律众多、超越前朝的《大隋律》了?”
杨素大大咧咧地点了点头,并不以高颎话中的讥讽为意。
坐在殿上的杨坚却有些糊涂了,高颎和杨素两个人的才能和忠心,他都十分信任,但高杨二人,一个主张宽政,一个主张严政,到底谁更有道理?
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转移到阶下的李圆通身上,也许是感觉到了皇上眼神中的询问之意,李圆通悄然退下,消失在丹墀之后。
杨素被长须掩藏的脸上,不禁挂上了一丝嘲意,他知道,杨坚又派李圆通去向独孤皇后讨主意了。
李圆通不一刻便匆匆从丹墀后走了出来,升阶走了两步,躬身将手中墨迹未干的纸条递给了杨坚。
杨坚眼角斜瞥,已自看见那纸条写着八个风骨铮铮的篆字:
宽法轻徭,
为我国本。
这八个字,立刻让杨坚的心头一片清明,他笑着挥了挥手,道:“杨柱国之见未见高明,北周北齐,都是因为徭役赋税太多、法令太重,所以才亡了国,我大隋既是因民心所向而得了天下,就该顺应民情,宽法轻徭。独孤公,你深知朕心,这部《大隋律》,就由你亲自督办,务必废除肉刑、酷刑,就像那个汉高祖刘邦在入关时的约法……约法什么来着?”
“约法三章。”高颎轻声补充道。
“对,朕就是这个意思。”杨坚没想到自己能将一个典故用得这么贴切,心下得意,高兴地点了点头。
第二个出班奏事的,是上柱国贺若弼,他倒是肯听杨坚的话,昨夜彻夜未眠,命门客将自己的平陈策写成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里面大大小小有一百多条奏对,在太极殿上当众又说了一遍。
杨坚侧耳听了半天,觉得贺若弼的意见虽然既具体又细致,但全是行军打仗中才用得上的东西,没有个头绪和核心。
他也是行伍出身,觉得贺若弼说的虽然头头是道,但未免太过教条,因此点了点头,将脸转向了高颎,问道:“独孤公,以你之见呢?”
高颎早在几个月就写过平陈之策,昨天听了杨坚吩咐,亲自动手,将以前的想法都整理抄录成了一封密启,不过,此刻他不想当着众臣之面说出自己深思熟虑过的意见。
适才听了贺若弼的奏章,高颎心底暗自有些好笑,心想,孙子说过:“战无成法”,哪有在打仗之前就将阵势、布局、兵数全部列得这么细致的?
敌情万变,时势也万变,对敌的战术,更不可能一成不变,就算是料敌如神的诸葛亮,事先也不可能像这样设计好、布置好一场规模宏大的倾国之战。亏贺若弼还是出入沙场多年的大将,竟然愚蠢到这个地步!
虽然意存菲薄,但高颎是个宽厚人,向来不喜欢像杨素那样抓住一个机会就肆意攻击、挖苦别人,何况贺若弼和杨素二人,都是他亲自向杨坚引荐的人才,各有过人之处,因此高颎笑了一笑,奏道:“皇上,贺若将军说的是军机,将来平陈之役中自然用得上,臣是文官出身,想法有些不同,臣以为,我朝现在与南陈隔江对峙,看来一两年中,不会决战,因之,目前我朝还是应该先致力于富国强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