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为什么不能是我(第3/4页)

经统计,在这139年间,人类一共往太阳系外送出五万余艘奋进者号,拢共一百五十余亿人。

2343年时,太阳系内共有四百五十余亿人,到2490年时总人口稍微下滑至三百七十亿人。

此时,以人类的生产力,在第三代戴森膜的帮助下,其实可以用最后的十年时间全员撤离太阳系。

到了这个时候,意见一直统一的救世会终于产生了严重分歧。

部分人认为应该全员离开,既然太阳系注定会被盯上,那么不如将全文明彻底化整为零,放弃母星。

另外部分人则认为,既然敌对复眼文明是银河统治者,人类就连离开猎户臂都做不到,遑论逃出银河系,所以逃与不逃,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太阳系前往其他殖民地,即便可以在其他殖民地重建一切,但人类必将永远失去一个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地球上纯天然生成的生态环境。

经过长达百余年的殖民地建设,人类的足迹遍布太阳系附近数千个恒星系,也改造了无数个行星,但人工改造后的行星,即便有人类投放的生物系统,也从未形成地球上这般复杂全面,且循环自洽的完美生态。

放弃一个恒星系,就等于放弃了一段人类已经掌握的宇宙规则,放弃了一种进化的可能。

这种代价是无形且庞大的。

更何况这还是孕育了人类的母星。

太阳系内的物理规则,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人类的。

所以,用符合生物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去总结,人类在太阳系内的科技进步,应该是最快的。

在先哲陈锋留下的“故事”中,也能找到佐证。

比如上条时间线中,太阳系内的地球人,即便受到了穹顶篡改规则的压制,最终在大决战之前完成的科技沉淀,也强于巴纳德星和比邻星的殖民地。

当时坚定的想留下来的代表人物,世界政府最高政治领袖华中云如此说道:“对方手中有太阳穹顶,所以注定会有一个星系必须承受太阳穹顶的压力。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是母星呢?我们离开,亦或是留下,又有什么区别?倒不如留下一部分人来坚守阵地,并进一步深度开发利用太阳系的潜力,说不定又能创造出更多东西呢?更何况,我们还要等那一个人,对吧?”

自此,争议结束,一部分人离开,一部分人留下。

曾有人再问华中云,想劝他走。

华中云却又笑道:“总有人要留下,为什么不能是我?”

最终,370亿人离开了210亿人,留下了160亿人。

在这160亿人中,接近110亿的中华儿女。

有些东西,当真是深深的刻进了骨子里。

寻根情节,这既是情感上的寄托,又是基因上的依赖,离开与留下的决定不分高下,只在乎个人选择。

2500年,太阳穹顶准时降临。

母星留守者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络,不能接收外部信息。

但留守者并不惊慌,这一切本来早就在先哲陈锋的警示之中。

他们也知道,外面的殖民地,可以看到太阳系内的场景。

那么理论上,里面的信息可以通过光电信号传达给外面的人们。

留守者不在意能不能离开,也不在意最终的结果,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创造更多价值。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在《晨风》的暗中辅助下,《计划》带来的五百年科技沉淀轰然迸发出光彩,太阳系内的科技创新能力陡然爆发。

2500年中,突破35%基因唤醒度的二次唤醒手术,基因协同共振训练装备,出现了。

2501年初,量子智慧繁星以完全体降临。

2502年底,星锋堡垒建成。

2503年底,第一艘雪花战舰落地。

2505年中,第一套银河战甲出现。

2508年底,在繁星的协助下,留守者中一位名叫欧梦峰的学者在吸收了陈锋留下的讯息后,成功制造出第一枚涉粒子炸弹。

2511年,黑洞炸弹被发明了出来。

2518年,殖装魔战技术成型。

2519年中,真正的曲率引擎研发成功,并开始列装。

同年底,种植战舰研究院成立,开始向着这条全新道路冲刺。

这二十年,被称之为奇迹的二十年。

留守者用事实证明了他们留下是个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