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疑云(第16/18页)

朱明月扶着她躺到软榻上,“夫人是不是有话要跟小女说?”

那打扮得贵气的妇人躺在软榻上,阮烟罗的丝绸也没让她的脸色好看些,片刻垂下泪来,“沈小姐善解人意,慧质兰心,又是菩萨心肠,这次一定要救救我家老爷!”

“夫人言重了,究竟是所为何事?”

自然是刚刚的事。

孙姜氏拿着绢帕,长吁短叹地抹泪道:“小姐有所不知,像这次商贾被匪寇抢掠的案子,可大可小。但这毕竟是云南十三府的事,是黔宁王的事,现如今,却统统压到了东川府来,我家老爷,恐怕晚节不保……”

朱明月道,“夫人多虑了。既是黔宁王府的职责,孙知府不过是代为审理。”

“可那走货的商人看似平凡不起眼,实则大有来头,根本不是我家老爷能够招惹的!”

孙姜氏说到此,哭得满脸的妆容都花了。朱明月伸手帮她顺气,“那夫人可否与我讲讲,到底是这么一回事?”

等朱明月回到自己的屋苑,已经过了晌午。孙姜氏非要留她一起用膳,然而等侍婢将膳食端上来,她自己却食不下咽,连带朱明月也没了胃口。等她出了主屋,顺着抄手游廊走到西厢,没跨进门槛就感到腹内空空,感到更饿了。

西厢的敞苑里,飘来一股扑鼻的饭菜香气。

粉蒸肉!

朱明月顺着那气味望过去,正是她自己的寝阁,窗扉和寝门都敞开着,离远就能瞧见屋内的桌案上摆着精致的盘盏。尤其是那道粉蒸肉,由笼屉盛着,红白相间,显得嫩而不糜,五香味浓郁。待略略走近了,还能瞧见肉层下面是以老藕垫底,色泽分红,粉糯而清香。

屋内的男子侧坐在檀香紫檀木桌案前,英阔剑眉,双目炯然,半张脸的轮廓已是无可挑剔,褪去了初见时的张狂、蛮横,余下的瑰丽和庄严、阳刚和不羁都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分明是拒人千里之外,却又引人入胜。

“有没有人说过,王爷其实很贴心?”

她迈进门槛,视线落在桌案上摆着的各色菜肴。

东安鸡、金鱼戏莲、腊味合蒸、姐妹团子、麻仁香酥鸭……清一色的湘菜,香、酸、辣,扑鼻浓香,勾人津液。

“本王知道你很辛苦,特地犒劳一下。”

沐晟说罢,将一副银筷摆到她跟前,“说说吧,这次又是什么?”

朱明月唇畔的笑靥淡若悠云,“孙夫人答应小女事成之后,往后的东川,沈家商队将会畅通无阻。”

沐晟挑眉看了她一眼:“孙兆康的任期马上就满了,再过不久孙家阖家就要离开滇黔地界,这么个酬谢法真是很便宜。”

“王爷说得没错,但下任的知府是孙知府的得意门生,只消孙知府一句话,东川府照样会对沈家大开方便之门。”

朱明月说到此,给两人盛了汤,“而且孙夫人也一再向小女保证,将来无论孙知府去哪里任职,都会时时照拂着沈家商队。”

这么诱人的条件,比起几样古玩字画来划算得多,而她也能够给那一直都未露面的沈明琪一个顺水人情。

夹了一块粉蒸肉,入口滋润,美味极了。

“孙兆康的意思就是,张三的事既不从他手里过,也不能交给禄氏土司府,待本王全权处理之后,与抢掠赃物有关的一切也都要与东川知府撇清关系。”

沐晟放下银箸,似笑非笑地看她。

朱明月道:“孙夫人许给小女的是重诺,自然就希望获得对等的答复。除此之外,孙夫人还说对黔宁王府这边的答谢,也必定不会让王爷失望。”

“那么张三的身份……”

“元江府的人。”

朱明月脱口而出,说罢看向对面的男子,对方显然没有丝毫惊讶的神色。

孙姜氏说,那看似不起眼的走货商,实则大有来头。他既不是东川府的人,也并非外省流民,而恰恰就是云南元江府的摆夷人。《云南志》中的《土司卷》对西南地区的土司家族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尤其是元江府:

洪武十四年,那直率众投诚纳款,输赋于西平侯、沐英为奏;

洪武十五年,朝廷设置元江府;

洪武十七年,土官那直来朝朝觐,贡献大象,太祖皇帝任命其为元江府知府,钦赐官服、绶带;

洪武二十年,摆夷族作乱,太祖欲发兵剿之,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