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6章(第4/8页)

宋嘉言与韩妃商议过后,去西山寺捐了些米粮衣物。自流民聚积之日,佛门寺庙都开始施粥舍物的行善事。不过,韩妃是不好出面的。宋嘉言同西山的方丈比较熟,便带人将东西送了去,她也顺道出去散心。方丈道:“数日未见,施主愈发超脱了。”

宋嘉言道:“大师还是老样子。”

方丈道:“心如昨,自然人如昨。”

宋嘉言一笑。

方丈道:“看施主眉间从容自在,可知愁云已去,前方当尽得大光明。”

宋嘉言又是一笑。

“施主不求签?”

“大师,你可知我为何从不求签吗?”宋嘉言温声道,“以往我觉着,或者命数天定,求不求签,都已是写定了的命运。知与不知,命运都会按着既定的轨迹前行。那么,知与不知并没有什么不同。如今,我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命运更像一条充满岔路口的道路,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由衷或是不由衷,每个选择可能会让我们踏上不同的道路,命运的难以琢磨就在这里。哪怕再难以琢磨,其实最终还是我们自己做选择。我们的命运,从来都在自己的手里。”

方丈微微一笑道:“施主果然慧性慧心。”

“不及大师消息灵通。”她的事并非秘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佛门之人,因要时常忽悠个把人,他们的消息绝对不慢。

“以往,我见过一个人。那人生于富贵,一表人才,聪明绝顶,后来,他失去了一切。我最后一次见他,他眼中的戾气,即便十世修行都难以消去。”道一声佛号,方丈温声道,“何为慧,一个正字,就是慧了。”这样的坎坷波折,宋嘉言都没有失去性子中那一缕善性,如今更愿意捐出米物来帮助那些流民,实在难得。

与方丈说了些话,宋嘉言便告辞了。

除了与韩妃走动,辛竹笙的妻子许氏也常来看望宋嘉言。辛家并非大富之家,许氏多是带着家常之物过来,跟宋嘉言说些家长里短的事。

“前儿大表哥做主,给你表姑寻了门亲事,她欢欢喜喜地嫁了。因是嫁到外地,先前的事虽淡了,也没有大摆排场。”许氏道。

宋嘉言道:“表姑高兴就好。”

想到辛竹筝刚回家时脱胎换骨的模样,许氏都心有余悸,好在辛竹筝远远地嫁到了外地,以后回娘家的时候都是有限的。辛老太太虽是难舍,女儿有了归宿也是好事,尤其瞧着女婿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再者,许氏嫁到辛家这几年,已生了一子一女,虽不若宋家奶娘婆子一堆的下人,不过,家中也有丫鬟婆子使唤。辛老太太瞧着孙子孙女,对女儿的担心便渐渐地淡了。

许氏道:“言姐儿,你是个聪明人,又能干,一个顶别人十个,看你事事想得开,我就放心了。”

宋嘉言笑道:“表婶,我没事,你放心吧。”

及至六月时,帝都流民已渐渐散去。

她这西山别院,偶也有几个朋友到访。李思的婆家亦是翰林家,家中规矩颇严,李思都是打着回娘家的名义来看望宋嘉言。

宋嘉言这里好茶好果好风景,把李思羡慕得不得了。不过,人生各有命运,李思也只是在心里羡慕一番,回婆家后继续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

让宋嘉言微惊的是,杜君也经常来,他还时不时在西山寺借住一段时间。杜君今年春闱上中了三榜贡士,因成绩不好,他没有继续殿试,准备再待三年,重新战过。

宋嘉言问他:“可认得穷秀才?”

杜君慢吞吞地喝着茶,想了会儿,试探地问:“你说的是我吧?”较之先前,杜君不算困窘了。但,他欠宋嘉言大笔银子,依旧穷得很。

宋嘉言没好气:“你好歹是个举人,我问的是秀才。”

“你找人做什么?”知道宋嘉言的意图,杜君才好帮她找。

宋嘉言道:“我这成日闲着,也不是个法子,总要做些事才好。前儿我出门,见山下有几间空屋子要卖,我就顺手买下了。现在想想,用作他处不合适,倒不若建所学堂。桌椅书本笔墨倒好说,就是先生不好找。”

杜君早脱去了先时的清高犟种模样,很接地气地问:“请先生倒是好说,一月多少银两?”

“寻常村儿里秀才,也就二两银子。我这里包吃包住,也给二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