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第10/13页)

  老爹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十多个女儿,就是生母膝下也还有个14,可童年的4就是康熙和佟皇后的“独生子”。康熙为了安慰无出的佟妃,把4交给她抚养。佟妃养4,虽然不会管吃管喝管睡管撒地当老妈子,几乎可以肯定4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其他皇子都多。佟妃是后宫实际的一把手,又是康熙的至亲,皇太后太后也要给几分面子,太子也要表示几分尊敬。连带地,4的日子也过得顺风顺水,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那些个兄弟,除了称呼上礼节上是兄弟,感觉上跟住一个大院的亲戚邻居也没什么不同。

  4的喜怒不定,一方面是天性的几分率直,更是因为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情绪。由佟妃罩着的日子里,4一点危机感也没有。他不去惹别人是他教养好,谁敢惹他?有几个人面前,他用得着收敛着?那时,4和8碰上,8只能低头哈腰陪着小心,4一定是昂首挺胸,给个眼角就算赏面子。

  喜怒不定也说明4是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敏感内向的孩子。高兴的时候,也许一些小事触碰了他的底线,就会令他不快,不痛快的时候,又会从哪里找到点喜悦,自己快活起来。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皇家的教养,他一般不会把这些体会说出来(至少没同康熙说),结果,就留给别人莫名其妙难以捉摸的印象。

  幸福的童年使得4非常自我,自尊骄傲,自以为是。如果生活这么继续,4不大可能成为后来的雍正。pre-teen时,佟妃死了,4的人生发生巨大转折。

  康熙自己沉浸在失偶的悲痛中,忘记了痛失慈母的4,也许在他看来,4有生母照顾,没什么可担心的。中国人爱说“血浓于水”,把血缘的联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对于小孩,通过分分秒秒的接触亲爱培养起来的bonding才是最重要。4从小由佟妃抚养,对于他,母亲就是佟妃,生母却是陌生的。德妃当时还有一个小baby要照顾,也没法在4身上放很多精力。德妃与康熙的关系应该也没有佟妃那么亲密,回到德妃身边,4与父亲接触的机会也少了。结果,4的丧母之痛无人慰抚,又在同时“失去”了父亲,原来对生母抱有的一点幻想也破灭了,还要接受地位的改变,从皇贵妃的独子变成普通妃子的儿子之一,敏感的小孩子感受到的打击难以言状。偏偏,有关的大人还都不觉得什么,以为他不过是换了一个监护人而已。小孩一方面委屈,另一方面自己也觉得无法启齿,只要咬着牙若无其事。还没从这次打击中挣扎着走出来,小孩结婚了,在众人的期待中挑起为夫为父的担子。差不多是从童年直接给丢进了中年。

  在众兄弟中,论天赋,4应该不算出众,性情也不讨喜,虽然先前因为养母的缘故在康熙面前出现的机会较多,却并不很的康熙的欢心。爱屋及乌消失后,康熙对4不再特别注意。父亲繁忙,兄弟众多,4只得安于那1/n的父爱。对于童年父爱缺失的8,这1/n已经很不错,可“蜜罐里泡大”的4显然无法释怀。8逐渐脱颖而出,引起康熙的重视,越发衬出4的失意。我以为,远在一废太子之前,4就下意识地把8当作了敌对方,潜意识里认为8的崛起分去/夺去了本来该属于他的那份来自父亲的重视。

  4的个性好强好胜,超过8征服8成为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人生目标之一。8被康熙百般打压的时候,4也在夹着尾巴过日子,何况8虽然黯淡了仍然比他耀眼。皇袍加身,4才彻底高出众兄弟一头,不论心理上政治上,最渴望的都是来自8的完全臣服,一方面笼络,另一方面压制。8是那种人,某些时候看来好似面团一样可以任意揉捏,可一旦下手就会发现,他有极强的韧劲,压力越大抗拒越大。这对君臣兄弟最后的惨淡结局,很难归结说哪一个错得多一些。这样两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如果不能成为好兄弟好朋友,就是终极的敌人。8接受了爵位接受了差事,下跪称臣,内在的骄傲和外在光彩丝毫不折,加上一些陈年掌故和周围人的牵扯,令4的怒气全面爆发。那个“阿其那”的称呼,在我怎么看都是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