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地图修铁路(第2/5页)
这才有了军事上的北伐胜利,并且后续能够在当地顺利建设统治机构,继而大规模剿匪平定地方的结果。
所以当年的所谓北伐,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重要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组织南粮北运,如何赈济北方数省的饥民,并组织他们恢复农业生产自救。
等到大楚帝国彻底控制了山东地区后,设立山东行省,巡抚驻地为济南,随后和其他几个北方省份一样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恢复农耕等工作。
在北方耕耘了好几年后,这才让北方数省缓过气来。
缓过气来的北方数省,这才开始跟上南方数省的步伐,开始发展工商业……但是已经比南方数省迟了好多年了。
一步差就步步差,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缺乏早期工业发展时期里的河运和海运渠道,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就让一些内陆地区发展困难。
远不如沿海城市发展的快速!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里,沿海地区的经济普遍高过内陆地区,同时南方沿海高过北方沿海的缘故。
主要是长江以南地区,并没有在明末时期里遭到太大的战争破坏,早早就被大楚帝国收入囊中,然后得以快速发展工商业,陆续围绕着资源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起来了大冶工业区(汉天府)、当涂工业区(应天府)、苏松工业区(江南行省)、广州工业区(广东行省)这四个大型工业基地。
然后逐步向外延伸,在各省省城以及重要城市里发展出来了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如长沙、南昌、杭州、宁波、泉州、廉州、惠州等地发展的都还算不错。
长江以北地区则是起步慢了一些,当然了,大楚帝国起家的楚北地区是例外,襄阳早早就开始发展纺织业,乃是大楚帝国里五大纺织中心之一。
安庐省的长江以北地区、江北省地区,受困于早期黄河夺淮入海,年年洪涝,三年一大涝,当地官府每年都是忙着救灾赈济百姓,哪有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本发展工商业了。
安庐行省的长江以北地区,早期官府下了巨大的决心,但是也只扶持出来一个淮南矿务公司而已。
江北行省就更不用说了,在徐州发展起来之前,也就通州那边的纺织工业不错,乃是全国第四大纺织工业中心,但是扬州、淮安这两个明王朝时期的经济重镇却是已经不服繁华,只能依靠着京杭大运河还有盐务勉强维持着大城市的体面而已。
更往北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及甘肃,这些省份在明末时期都是属于清一色的战乱地区,明末时期的各路义军和叛军还有东掳……最后也少不了明军官兵。
他们如同一把把梳子一样,反反复复的在这些地方梳了一边又一遍。
别说什么工商业经济了,这人口都比崇祯初年的时候少了一大半。
义军活动最为活跃,义军和官军来回拉锯的陕西、豫西等地,丁口更是十不存一。
当年义军们玩造反,可不是温情脉脉的,早期义军玩造反,玩的可是挟裹的那一套。
什么是挟裹?
简单来说就是义军的大军抵达一个地方后,杀光敢于反抗的人,抢走所有能吃的粮食,顺带烧光所见到的房屋。
然后再举起所谓的旗帜说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再号召青壮加入自己去推翻罪恶的明王朝。
粮食被抢光,房屋被烧毁,甚至连农田的青苗都被践踏的农民们,为了活命只能加入义军。
加入义军后,青壮成为了义军的炮灰士兵,老婆孩子则是跟在义军后头。
这些义军会吃完一个地方,就前往下一个地方,如同蝗虫一样吃光沿途所有能吃地方,并把青壮挟裹带走,所以义军一旦开头那一票干得好了,那么在很短的时间里规模会急速膨胀……从几万人到几十万人只需要区区几个月时间。
所以经常会看见动不动就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义军……但这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大部分都是被挟裹来的义军家眷,真正的义军士兵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种挟裹模式,能够让义军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就拉出一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大军,甭管战斗力咋样,但是人数肯定够。
所以义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