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子与魔鬼的契约(第7/8页)

正走着,忽然看见北面的山峦一片火红,岩石通红,山脉沸腾,似乎整座天空都在熊熊燃烧。玄奘不禁大吃一惊,勒马停下,问道:“大将军,这是怎么回事?这座山怎么会……燃烧?”

张雄一愕,和朱贵一起大笑起来,连一旁的阿术都笑得前仰后合。张雄笑道:“嘿,弟子倒忘了,法师是夜晚经过的新兴谷,怪不得没看见这火焰山。”

阿术道:“师父,这山名为火焰山,倒并不是真正在燃烧。那山上岩石是赭红色,山上寸草不生,在红日照耀下,地气蒸腾,烟云缭绕,真像是燃烧一般。我第一次随叔叔路过此地,也以为是着了火。”

玄奘啧啧称奇,朱贵也笑道:“法师,这山虽然没有着火,但到了盛夏时分,山上温度之高,把鸡蛋放在沙面上,片刻就能烤熟。有些百姓吃馕饼,干脆把面摊在石头上,一会儿就能晒得外焦里嫩。”

从王城到交河城的道路就在这火焰山下,顺着山脚向西六七十里。他们出城时已是黄昏,当天走了三十里便已入夜。张雄命令骑兵们搭建营帐,就在山下休息了一夜,第二日上午时分,便到了交河城外。

交河城是两百年前车师国的都城,位于两条河交会处的河心洲,在河水的冲刷切割下,这座河心洲的地势越来越高,形成一座高有十丈的坚固土台,形状如同一片巨大的柳叶,南北长达五百丈,东西最宽处可达百丈。

由于这里夏季酷热、干燥,交河城的地表上并没有建筑,居民为了避暑,挖开地面,开凿窑洞式住宅,住户的院子相通,便形成了地下的街道。最奇特的是,这里的建筑不是层层向上,而是层层向下,最初的住宅和院子距离地面近,想增加住宅,就往地底下掏挖,挖出来的土,筑成围墙和土屋。地底窑洞的透气孔与水井连通,水井里的凉气天然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防暑降温。于是乎,这座土台就被人为切割,一出门就是崖壁,头顶则是地面,天然形成了一重重的城墙,整座城市成了一座功能复杂的军事堡垒。

事实上,这座交河城也是西域最牢固的城市,城下是深深的河沟,无论站在沟底,还是河对岸的高处,根本看不清城内的防御。近两百年前,强大的匈奴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最后还是车师人主动撤离,才算把这座城堡给攻了下来。

因此这座构造繁复的终极性防御堡垒,对历代中原王朝都是拓展西域的最可靠根据地。眼下,交河城是高昌国最大的一个郡,历来都是世子册封为交河公,管理城市。也就是说,交河城的最高长官,便是麴仁恕。

朱贵带着人先进城去通知交河太守,玄奘和张雄缓缓而行,到了交河城外,张雄忽然问:“法师,据说几个月前,大唐皇帝陛下出兵东突厥后,曾经作诗: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这是否暗示朝廷对我高昌有领土的要求呢?”

“哦?”玄奘愣了愣,张雄含笑望着他,但玄奘却从他的笑容里,觉察出了一些对大唐这个庞然大物的惊惧。玄奘想了想:“贫僧只是一介僧人,不懂国事。但对我大唐人而言,诗句乃是抒怀之用,而没有实际指称。关于交河城的诗,更是屡见不鲜,譬如虞世南大人前几年就作过一首诗: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另有诗: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贫僧想,大唐朝廷总不会从上到下都一致要求攻占西域,占领交河吧?”

张雄哈哈大笑:“法师辩才无碍,弟子佩服。只是玩笑而已,法师千万别当真。”

玄奘暗暗感慨,这高昌人,一方面希望得到中原汉人政权的庇护,一边又希望保持独立,也真是纠结。

这时朱贵带着交河太守亲自出迎,众人从南门进城,城门狭窄,进去后更加狭窄,两侧都是高耸的土墙,看不见民居。众人带着玄奘绕了几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街道贯通全城,但奇的是,两侧仍是土墙,没有民居。

玄奘等人从大道的一个豁口转过来,才看见层层叠叠的民居堆积在街道两侧,里面行人商旅买卖兴旺,客栈、佛寺、官署、市集,区域划分得极为细致。只是,看着身边的土墙悬崖,抬头望着变成一线的天空,玄奘想起自己正行走于地底,不禁感觉有些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