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分途(第5/10页)
“腿伤!腿伤!”夭绍懊恼难当,“你能再找个好一点的借口吗!”
郗彦注视着她,半晌,微微而笑:“这里,洛都,有你舍不得的人。”
目光相对,毫不避忌,他竟说得如此坦然。
夭绍的面庞瞬间褪去了所有的颜色,浑身冷颤——是什么逼得他如此无情,冰凉的剑刃所指,竟要这般利落地直戳她的心口?曾经在那里留下的伤痕刚刚结疤,薄纱罩着,朦朦胧胧,心肝灵慧的两人从来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碰触,等着它痊愈,等着它淡却。然而此时此刻,他却要这样迫不及待,狠心将她的心伤再度撕裂,让她猝不及防、无路可逃。
“我不是……”语出唇齿,虚弱颤微,话已不成音。
不是什么?她倏地有些茫然。
殊不知烛火却照清了她眸中的情绪,从未有过的羞惭,从未有过的黯淡。
怔忡中,只听他如释重负般轻声叹了口气,淡淡道:“明知不可为,偏偏任性而为,从小到大,屡屡如是,该改了。你留在洛都养好腿伤,再图南下,又有何不可?”他说得如此的平静,又是如此的漠然,仿佛两人中间隔着的,是万里山河、九重天阙,那样的遥不可及。昔日的耳鬓厮磨、生死与共原来只是水月镜花,但凡一丝微风吹来,便可如约而逝。
夭绍静静地看着他,忽然轻声一笑。
这笑声太过突兀,有着透穿一切的蛊惑,趁着他微怔的神思长驱直入,清晰而又温柔地,触摸着他心底的苦和恨。
他不免微生狼狈,只是言尽于此,他也再无解释的必要,移开目光,站起身。青衣隐没于紫纱帷幔中,没有一丝的踟蹰。好像只有这样无情决然地离开,才能带走一帘的风月、满眸的柔情,然而步履迈出,四肢百骸无不沉哀生疼,如被冰封、如受火炙,喘息、挣扎,脱离不出,心中竭力压抑着那样激烈的情绪,让他连喉间何时涌出了腥甜也不自知——
早知如今的离别,又何必当初义无反顾地深陷。
“阿彦,等等!”帐后蓦地扑通一声闷响,艰难的呼唤迸出唇间,终归还是牵绊住了他的脚步。他回过身,拨开幔帐,僵立片刻,才俯身扶起无力倒地的夭绍,冰冷的指尖慢慢伸出,抹去她眼角沁出的泪珠。
夭绍唇边挽起一丝微笑,指了指一旁的雪魂花:“别忘记带走它。”
“好。”
夭绍就势握住他的手,待要再语,郗彦却不容她开口,手指微动,点上她的睡穴。那双明净的眼眸犹含着来不及诉诸于口的不舍,却只能就此忿忿不甘地、阖目而睡。
梦中不知人间岁月,清风吹入室中,卷起紫色绫纱,包裹住两人的身躯,柔如东山的春光。
郗彦低下头,寒凉颤抖的唇,终于碰上那温暖的柔软。微甜,微苦,深深一吻,久久难离。嘴角溢出的血丝沾上她的红唇,浓浓一缕,瞬间染成触目惊心的妖娆。
如花美眷,如玉容颜。
到底不如似水流年。
我给不起——
郗彦将她抱上软榻,盖了锦被,慢慢抹去她唇上的殷红。
就此别了吧。
(四)
夜过亥时,天河明净,宵禁下的洛都灯火寂灭,正是万物俱籁之际,城南定鼎门却哗然而开。十二匹骏骑自城洞下飞掠而出,城墙上火束明照,映着当先一人高举的金箭权令,夜色下格外地张扬刺目。马背上,十二人俱是一色的黑衣斗篷,随着响鞭急作、铁蹄如风,飘逸流绸滚滚振飞,宛若是深水暗潮惊浪而起,绝尘奔往东南官道。
这队南下的人马,正是连夜出城的郗彦一行。此行东朝贵在神速,又免打草惊蛇之虞,因此偃真只自云阁剑士里挑了八人随行,马匹行李一切从简。轻骑疾驰,凭着大司马慕容虔的令箭夜出洛都,在月色下沿着敞直平坦的官道连赶数十里,方在枫岭之西踏上漫漫崤山道。
迂曲萦回的古道在寂静中逶迤无尽,波雨般的铁骑声一旦深入丛岭,回声不绝,飘荡群谷,瞬时捣碎了宁深的山夜。又行三十里,在崤山道与菱册道交汇处的驿站换过马匹,诸人毫无喘歇,再度急奔。初时月色洒照满途,迎风驰骋,倒也畅怀。直到月过中天,缓缓西沉,道侧隆峻的峰峦将清光遮得一丝不漏,徒剩无尽的森郁叠压眼前时,诸人方才感慨深山嵯峨、层林森郁,端是深不可测的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