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桅楼守望塔(第6/8页)

针对这样的情况也曾发生过反抗事件,但都是些软弱的隔靴搔痒,无济于事。浅野说,如今有很多书籍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格雷厄姆陷入迷睡期间,就已经有一部分书籍出版,将当时的反抗行动记载下来。处于反抗的一方虽然非常勇敢,不畏惧强权暴政,但是只是采取将自己困于书斋的方式,最终只能在笔头上表示自己的不满。事实上为了将政治委员会的权利剥夺,一项重要的工作迫在眉睫。那就是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必须对二十世纪做出的全部努力做一次系统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共同的主张。虽然英美两国在发展目标上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大多数此类问题上,美国均先于英国起步。

那些与潮流相反的行动最终还是没有成为现实。因为这样的行动不可能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也不可能令这场斗争保持所谓的纯洁性。关于这场斗争,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和对于所谓正义的信仰在群众中流传。很多组织发展壮大之后都能够达到影响投票数的程度,但是接下来的命运总是如出一辙,不是变得人员混杂,就是受到分裂破坏,再者,便是被异常精明的富人所收买。一切的政党,最终都只会变成证券交易所的筹码,不管你是保守主义,纯粹主义,还是大众主义。全部都会为了支付竞选活动而出卖原则。富人们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财产不受到任何损害。也就是说竞争完全逃避了行业规则的约束,就如同封建领主希望竞技和交战完全逃避狩猎和战争规则的约束,二者是同样的道理。他们利用了整个世界,商界出现了崩溃,金融业也发生了地震,货币流通乱成一团,各个国家之间大打关税战。也许跟早期历史上因战争,瘟疫和饥荒所带来的苦难相比,处于二十世纪的民众所遭受的还要痛苦百倍,因为活在阴郁凄凉之中,远比快速的死亡更加凄惨。

在这个时代,他已经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机械文明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先导作用。管理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应运而生,所谓管理会,也就是他的托管财产管理会。最开始的时候,伊思比斯特和沃明加起来数百万财产催生了这个产物,它不过是两个无儿无女的可怜人突发奇想的小小创意,但是这一机构的最初参与者们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令这笔财产不断增值,最终成为一笔颇具影响力的巨款,此后,又通过一系列包括地契、贷款和股票在内的方式,令其渗入到整个英美国家的社会组织中。

随着管理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被全世界视为恩主,它的成员们便开始产生了政治领域的觊觎之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他们开始频繁地利用手中的财富改变大政方针的制定,然后翻过来利用手中的政治资源为自己获取更多的财富。慢慢发展下来,他们已经控制了东西半球的所有政党组织,也成为实施政治控制的真正决策核心。自发联合起来的犹太大家族成为他们最后的对手,但是这些家族的维系纽带是如此薄弱,在金钱的诱惑下,情感的联系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在世袭的传统之下,家族中的大笔遗产随时有可能突然降临到一个未成年人,妇女或者白痴的头上,因此婚姻关系和遗产都变得脆弱无力,每一分钟都有因挑唆而四分五裂的危险。相比之下管理会则兼顾的像一块铁板,没有类似的可以被人利用的嫌隙,所以他们的发展也就更加稳定而长远。

最初组成托管财产管理会的是十二个才智超群的人。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整个团体充满了创造力。他们胆大而精明,用一切手段为自身谋取财富和政治影响,而这两个方面又可以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远见卓识,为了研究飞行技术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直到人们预见到这一技术的诞生。为了对付那些拒绝合作的研究人员,他们采用了各种手段,包括专利法和各种半合法手段。他们珍视每一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且愿意为他们的才华支付高额的报酬。一直以来他们都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宗旨。但是随着管理会的财富骤然增加,这些突然之间变得富可敌国的人又订立了一些规矩,而且明显与自己当初的意愿相违背。实际上这些规约都是些杂乱无章的利己条款。又过了一百几十年时间,格雷厄姆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为了非洲、南美、法国、伦敦、英格兰等地毫无争议的主宰。事实上,管理会的影响力已经在北美形成一股势力,并且在整个美洲处于主导地位。随之广泛渗透到亚洲各地。欧洲各大帝国的金融都受到它的破坏,它挑起了与它们之间的战争,通过击垮它们达到削弱它们影响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