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山脉113(第39/49页)
大约晚上9点半,我们穿越一条长长的拱廊时,发现地板上的冰逐渐多了起来,似乎意味着我们已经置身于地表层下面了,走廊的拱顶也越来越矮了。这时,我们开始看到强烈的日光,可以关掉我们的手电了。我们似乎已经来到大圆圈标示的地方,而且距离冰盖上面可能也不远了。走廊的尽头是一道拱门,由于这些巨石废墟的堵塞而显得特别低,不过,即便是我们没走到跟前,就已经透过拱门看到外面的东西了。拱门外面是一片巨大的圆形空地——直径足有200英尺——地上散落着碎石,还有很多被封住的拱门,跟我们即将穿过的这道拱门一模一样。极目望去,四周的墙壁被醒目地雕刻成了尺寸夸张的螺旋状宽条板。尽管由于暴露在外经风吹日晒破坏得很严重,但所展现出的辉煌艺术远超我们之前曾见过的所有雕刻。散落着碎石的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们猜想,真正的底部一定在更深的地方。
但这儿最显眼的东西就是那条巨石坡道。坡道向外急拐了个弯,绕过拱门,通往外面的楼层,沿着巨大的圆柱形内墙螺旋而上,有点像攀附在巨石塔或古巴比伦通天塔外面的石坡,与里面的坡道遥相呼应。只是由于飞行速度快,再加上从远处看去,这个下坡和石塔内墙混在一起,我们在空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只好去重新寻找通往冰盖下面的路。帕博迪也许可以说清楚是什么工程学原理让它仍屹立不倒,我和丹福思就只有羡慕不已、赞不绝口的份儿了。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巨石枕梁和立柱,但我们所看到的似乎还不足以说明石造枕梁与立柱的作用。这座建筑从底部到现在的塔顶都保存得极为完好——由于暴露在外,能保存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它的遮蔽物对保护墙上这些离奇古怪而且令人不安的大型壁画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走进了这座足有五千五百万年历史、半透日光且叹为观止的巨大圆柱形建筑的底部,它无疑是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古老建筑——我们看到坡道横穿的那些侧面向上延伸的高度足有60英尺,让人有些头晕目眩。我们想起了在空中探测时看到的情景,这意味着外面的冰层约有40英尺厚。因为我们从飞机上看去,坍塌的建筑堆约20英尺高,张着大嘴的深坑就位于它的顶部,一道更高废墟围成的巨大弧形墙无形中保护了这个深坑约四分之三的围墙。根据壁画上的描述,石塔最初屹立在巨大圆形广场的中心,高约五六百英尺,靠近顶部的地方有层层叠叠的水平圆盘,沿着上边的边缘有一排像针一样的尖塔。很显然,这座巨石建筑大部分都是向外而不是向内倒塌的——这真是万幸,否则,这个坡道就会被砸碎,整个建筑的内部就被堵死了。事实上,这个坡道已经严重受损。虽然堵塞非常严重,但底部的拱道似乎最近被粗略地清理过。
没多久,我们便推断出,那东西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从上面下来的。所以,尽管我们在别处用纸条做好了返回的记号,但按道理,我们应该从这里爬上去。从塔顶的开口到达山麓地带和我们停靠飞机的地方,跟我们从那座巨大的阶梯式建筑出发到我们停靠飞机的地方相比,距离并不远。我们接下来在冰盖下进行的探索,都会在这一片区域进行。奇怪的是,我们仍然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走——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此恐怖的景象,也已经猜到了非常可怕的结局。正当我们在这片开阔地面的废墟上小心翼翼前行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把其他所有的东西暂时都抛到了脑后。
三架雪橇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远处坡道的角落里。那段低矮向外突起的坡道,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到,它们——莱克营地丢失的那三架雪橇——就在那里。由于处理得不小心,雪橇已经有些散架了。在这个没有积雪的建筑里和满是碎石的地面上,一定是有什么人或东西长距离拖拽过雪橇,而且在完全无法通过的地方,才用手搬过去。雪橇被包裹和捆扎得很小心,也很聪明。此外,在我们的印象中,还有熟悉的东西:汽油炉、燃料罐、器械箱、罐头、明显塞满了书的防水帆布,还有一些帆布鼓鼓的,不知道包的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是莱克营地的装备。在那个房间里发现了那东西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为看到眼前的场面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们走过去,打开一个外形让我们尤为不安的帆布包,结果真的让我们惊呆了。看样子,除了莱克之外,还有人也对收集标本感兴趣。这里就有两个标本,虽然都已经冻僵,但保存非常完好,都用胶水对脖子周围的伤口进行修补之后,小心谨慎地包裹好,以免遭到进一步的伤害。其实,这两个标本就是年轻的格德尼和那只失踪的雪橇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