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山脉113(第28/49页)
七
整个故事中被我们破译出来的部分,最终将刊登在米斯卡塔尼克大学的正式公报上。这里,我只用混乱无序、漫无边际的方式简述一下最为精彩的部分。不管是不是神话,壁画讲述了星头生物从宇宙空间来到了这个幼稚而又毫无生命的地球上,但它们的到来,还有某些时期其他许多外星生物的到来,标志着开拓太空的开始。这种生物似乎可以借助巨大的膜翼穿越星际间的苍穹,这倒是歪打正着地证实了一个研究古文物的同事很久之前告诉过我的一个民间传说,说这种生物一般生活在海底,建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城市,借助运用未知能量原理的复杂装置与不知名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显然,这种生物的科学和机械知识远远超过今天的人类,不过,它们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更加普遍的复杂设备。有些壁画暗示我们,这种生物曾在其他行星上有过一段机械化的生活,但最终还是倒退到原来的生活,因为它们发现机械化的生活方式无法满足它们的情感生活。这种生物的组织器官异常坚韧,自然需求非常简单,这让它们在没有专门的人造器物甚至在没有衣服的情况下,也能生活得很好,只不过偶尔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罢了。
正是在海底,起初是为了温饱,后来又为了其他目的,这种星头生物借助早已熟知的方法,使用可以利用的物质,首先创造了地球生命。在消灭了来自宇宙形形色色的敌人以后,它们又煞费苦心地进行各种试验。它们在其他星球上也做过同样的实验,不仅加工出必需的食物,还生产出多细胞的原生质团,可以借助催眠术把原生质团的组织塑成各种临时的器官,进而打造成理想的奴隶,从事繁重的社会工作。这些黏糊糊的原生质团毫无疑问就是阿卜杜勒·阿尔哈兹莱德在其可怕的《死灵之书》中小心谨慎地提到的“修格斯”144,但这个阿拉伯狂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原生质团,除了出现在某些人嚼过生物碱药草之后产生的梦幻之中,地球上也会有。这个星球上的星头“旧日支配者”,在合成了它们所需的简单食物并繁育出大量的“修格斯”以后,允许其他细胞群发展成其他形式的动物和植物,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同时把那些制造麻烦的生命形态统统消灭掉。
由于“修格斯”可以通过膨胀来举起惊人的重量,所以,在它们的协助下,海底那些又小又矮的城市发展成为宏伟壮观的石造迷宫,与后来在地面上建造的石造迷宫一模一样。其实,适应能力极强的“旧日支配者”在宇宙其他地方大都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很可能还保留着在陆地上建造建筑的传统。正当我们在研究所有这些带有壁画的早第三纪城市里的建筑,同时研究这座城市中我们穿过的那些死亡已久的走廊时,一个惊人的巧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巧合我们至今未能找出合理的解释,哪怕是对我们自己。在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里,虽然建筑物经过岁月的沧桑早就变成一片杂乱无章的废墟,但浅浮雕中仍能清晰看出建筑物的顶部,仍能看到一簇簇像针一样的尖塔、圆锥状和棱锥状顶部上雅致的塔尖,还有罩在圆柱体长杆上又薄又平的扇状圆盘。这与我们刚刚到达莱克那命运多舛的营地时,愚昧的双眼在高不可测的疯狂山脉上所看到的那场诡异海市蜃楼一模一样。不过,作为海市蜃楼的原型,这座死亡之城早在千千万万年以前,就已经失去了海市蜃楼所展现给我们的特征。
谈起“旧日支配者”,不论是生活在海底,还是后来一部分迁移到陆地上,都可以写成鸿篇巨制。那些生活在浅水中的“旧日支配者”继续最大限度地使用长在头部上的五个主要触手末端的眼睛,并一如既往从事雕刻和写作(它们是用铁笔在蜡质防水纸张上写作的)。那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旧日支配者”,虽然也使用能发磷光的奇怪有机体来提供光线,但仍能运用模糊的特殊感觉,凭借头顶上棱形纤毛,将视觉拼凑起来,这种模糊的感观让“旧日支配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光线。奇怪的是,越往下走,我们发现雕刻和书写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雕刻和铭文上都能看出化学涂层的工艺过程(很可能是为了确保磷光),但我们从浅浮雕上并没有找到答案。这些生物在海底移动时,一方面依靠身体两侧像海百合一样的肢体游动,另一方面依靠扭动包括伪足在内的下层触手。有时候,它们会辅助使用两组或更多组扇状的折叠翼,来完成长距离的俯冲。在陆地上,它们因地制宜地使用伪足来移动,但有时候会使用翅膀飞到更高或更远的地方。它们身上的海百合状肢体上有许多细长的触手,这些触手极其纤细、灵活而有力,在协调肌肉神经方面也极为准确。这就确保了它们在艺术创作和手工操作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