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十章 民族之河(第2/5页)
哥尼纳凡期望已久的奥克兰近在咫尺,大家还指望着从那儿上船返回欧洲,谁料到飞来横祸,竟落在土著人手中了,他懊恼不已。但是,他不敢露出半点慌张的神色,仍旧泰然若素的样子。因为他是海伦娜的丈夫和旅行队队长,是大家的主心骨,伙伴们的靠山,一定要为大家树立起榜样,给他们勇气和力量。他始终那么坚定、冷静、临危不惧,甚至随时准备为大家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也从未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神圣的。为寻找格兰特船长,他几经磨难,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的举动是伟大的。尽管现在身处危难之中,但他从没有后悔自己跋山涉水来到这片未开化的地方。
同伴们也没有让他失望,每个人都揣着同样的想法。但见他们面对土著人,依然威武不屈,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尽管已大难临头,但大伙儿也学着哥尼纳凡爵士,决心在土著人面前摆出一副处之泰然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野蛮人打心底里敬服他们。总的说来,未开化的人,尤其是毛利人,都有一种伴其一生、从不消减的自尊。他们最敬重的品质是沉着冷静、胆识过人。哥尼纳凡知道他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和同伴免受一些无谓的羞辱。
毛利人就像所有其他种族的土著人一样,生性寡言。从离开宿营地至此,他们彼此间几乎没说几句话。然而,哥尼纳凡从他们仅有的几句言语中,却发觉他们能听懂英语,于是,他用毫不畏惧的语调问啃骨魔:
“您打算把我们带到哪儿去呀,酋长?”
啃骨魔一个字也没回答,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您准备如何处置我们?”哥尼纳凡没有被那凶狠的眼光所吓住,而是继续问道。
啃骨魔顿时目光一闪,用低沉的声音回答:“如果你们的人要你们的话,就拿你们去交换;如果不要,就吃了你们。”
哥尼纳凡一听,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便不再继续问下去了,觉得并非必死无疑。从那土著人的回答中,哥尼纳凡立即明白,有毛利人首领落到英国人手中了,啃骨魔想拿他们把酋长们换回来。因此,他们还有一线生机,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此刻,小船如离弦之箭在水上飞驰。巴加内尔的情绪时常大起大落,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忽而绝望,忽而满怀着希望。他心里笃定已没有什么危险可言,甚至还大赚了一把。毛利人会将他们送到英军的防地,倒也省了不少麻烦,很合算。于是,他不动声色,时而若无其事地看着地图,时而仰望怀卡托江沿途两岸的平原和山谷。两位女士却使劲儿地压住自己内心的慌乱。海伦娜夫人不时地跟丈夫说着悄悄话,以缓解心中的忧郁,哪怕是最敏锐的相师也未必能从他们的脸上觉察出一丝焦灼。
怀卡托河是新西兰的民族之河,之于毛利人而言犹如莱茵河之于德国人,多瑙河之于斯拉夫人一样。这条江从惠灵顿省到奥克兰省,全长200英里,灌溉着北岛最肥美的土地。所有沿岸的部落都以江为名,称为“怀卡托部落”。现在,这些不屈不挠的部落正齐心协力一致抵御外来侵略。
在这条江上穿梭来往的都是当地人的小木船,几乎没有别国的船只驶进。即使最胆大的冒险家也只是略微游览,立即走人,不敢贸然闯进这神圣的河流。怀卡托江的上游似乎是不容许外道的欧洲人进来的。
地理学家知道土著人视这条河为神河,对它怀有无比崇敬之情。英、法两国的博物学家最远都只到达过它和怀帕河的汇流处。现在,啃骨魔要把这些“俘虏”带到什么地方去呢?他无法猜测,但是从那酋长与他的几位小兵们的谈话中常提到“淘波”这个名字,它引起了地理学家的注意。于是,他查了查地图,发现“淘波”是一个湖的名字,该湖在新西兰地志上颇有名气。它位于奥克兰省南端,那里群山峻岭。怀卡托江横贯此湖,然后又从湖里流出来,位于江的水道上,距怀帕河交汇处约120英里。
为了不让土著人听懂,巴加内尔用法语问约翰·蒙格尔斯:
“您估计这小船每小时大约走多少海里?”
“差不多3海里吧。”蒙格尔斯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