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4/6页)
[62]语出莎士比亚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一幕第一场,原文是特洛伊罗斯向潘达洛斯倾述自己对克瑞西达爱慕时说的话。
[63]语出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三场。当劳伦斯神甫告诉罗密欧,埃斯卡勒斯亲王没有判他死刑,而是将他驱逐出境时,罗密欧想到再也见不到心爱的朱丽叶而表达的失望心情。
[64]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伦敦市中心卡姆登区的一个地区,原为罗素家族开发的时尚住宅区,后演变为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云集的地区,也是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和英国皇家戏曲学院所在地。
[65]语出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第一幕第三场,原文是克里奥佩特拉对安东尼表达依依不舍心情时说的话。
[66]达罗毗荼(Dravidian):又译“德拉维达”,是南亚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地区。
[67]爱丽儿(Ariel):《暴风雨》中的精灵,为流落荒岛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所救,又帮助普洛斯彼罗呼风唤雨,引仇人前来,令他们悔悟,认错。
[68]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是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摇篮。
[69]勒普顿塔(Lupton’s Tower):以教会和教育领袖罗杰·勒普顿的名字命名的钟楼,勒普顿曾任伊顿公学教务长,在伊顿有他捐资兴建的小教堂(死后葬在此)、钟楼和宿舍。勒普顿塔(钟楼)是伊顿公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小说中似乎将塔楼的高度夸大了。
[70]萨沃伊(Savoy):伦敦西区萨沃伊剧院和萨沃伊酒店所在地,位于斯特兰德大街和泰晤士河之间,原为中世纪伦敦最壮观的萨沃伊宫所在地。
[71]在莎士比亚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剧中人鲍西娅以金、银、铅三个盒子让她的求婚者猜哪一个装有她的画像,结果巴萨尼奥选择了铅盒,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盒子,赢得了鲍西亚的芳心。
[72]福特女青年会(Y.W.F.A.):全称为Young Women’s Ford Association。西方国家有许多YWCA(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基督教女青年会),在本小说中,以Ford取代Christian,以示讽刺之意。
[73]多维尔(Deauville):法国西北部城镇,以诺曼底最优美的海岸闻名,是夏季高级度假胜地。
[74]卢克雷齐娅·阿胡佳里(Lucrezia Ajugari,1741—1783):意大利花腔女高音,其音域跨越三个半八度。莫扎特在帕尔马公爵歌剧院听她在高音C调之上又唱出一个C调之后,在1770年3月24日的信中称赞她:“我未曾想她居然能唱出如此的C调女高音,但我的耳朵告诉我,我没有听错。”
[75]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是“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马耳他、马格里布以及非洲西部和北部的黑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组成的穆斯林居民。历史学家认为,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其实摩尔人并没有人种和种族上的区别,而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
[76]朗伯斯(Lambeth):英国伦敦坎特伯雷大主教官邸,位于伦敦中心城区,北临泰晤士河,距威斯敏斯特教堂200米。
[77]圣海伦娜(Saint Helena):南大西洋的一个火山岛,为英国最早的海外领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岛屿。英国政府曾长期把它作为囚犯的流放地,拿破仑曾经被流放到这里。
[78]语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五场,原文是罗密欧初次见到并赞美朱丽叶的话。
[79]语出莎士比亚长诗《凤凰与斑鸠》。该诗是一首歌颂理想爱情死亡的寓言诗,被公认为莎翁最晦涩难懂且引起许多争鸣的作品,曾被称为“第一首广为流传的形而上诗篇”。
[80]语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五场。提伯尔特为朱丽叶的堂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杀死。
[81]此处原文为“removes his pearl from before swine”,系仿英谚“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面前)而作,后者意译为“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