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献面记(第6/20页)
“此田舍何人所居?左右视之!”曹操喝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三国时代的人说话,果然很有古典韵味。此后我们的大部分对话都得用这种半文言进行,不过下面我还是尽量翻译成白话,方便读者诸君理解。
两个骑兵下马查看,高声呼喝,很快就把我们“一家人”给拎了出来。
“你们……你们是……”老牛被拖到那一行人面前,瞪大了眼睛,颤声道。
“老丈不必惊慌,我等是平虏将军朱灵部下。”曹操身边一个亲随模样的人说,“因有紧急军务,连夜赶回江陵公干。”
我脑子里“嗡”地一声,什么平虏将军朱灵?这是闹的哪一出,难道是我们搞错了?
我不由看向历史专家郝思嘉,她在我边上垂着头,低声道:“来,来。”
来?来什么来?我迷惑地抬头向她看了一眼,郝思嘉不得不又添了一个词:“English!”
原来是lie!我也明白过来,想必是曹操等人不想向我们这些无知百姓暴露身份,才随便编了个说法——
“小民郝犇,叩见丞相!”这时候,老牛却已经像我们排练过的那样,直接跪了下去,口中高声道。
我一下子浑身的血都凝固了,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在咆哮。老牛你这是闹哪一出啊!!!人家明明说是朱灵将军部下,你跑来说叩见丞相???虽然说是排好的台词,你也不能生搬硬套,得随机应变一点啊!
双方都一下子僵在那里。曹操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哦?尔一介村野,怎知我是当今丞相?”
“这……”老牛也明白自己说错了话,一时慌张,不知如何接口。
形格势禁,我连忙跪倒在地:“禀丞相,上月小民父子前往江陵城中卖鱼,正好看到丞相亲率大军出征,所以远远见过丞相的威仪。”其实我也不知道曹操是怎么出征的,如果是坐在马车里的,我们就完蛋了。
我暗暗将指尖放在戴的戒指上,这是向时间机器发信号的开关,只要我一按,我们这里所有的人连同许多东西都会立刻消失在曹操面前,至于给历史会留下什么改变,眼下也顾不得了。
但曹操似乎接受了这个解释,“唔”了一声,问道:“此处离江陵还有多远?”
我大气也不敢喘,低头说:“约莫还有二百里地。”
曹操轻叹了一声:“看来今夜是赶不到了,是继续走呢还是歇息一晚?”
旁边那亲随道:“丞相连日赶路,已经很劳累了,万望珍重玉体!逆贼看来没有追来,不如先在此处休息一下,再上路不迟。”
曹操想了想,颔首道:“本相倒还好。不过大伙儿也确实乏了,那就在此处歇一歇再走吧。”
众将士纷纷下马,我偷眼看去,其中一大半左右看上去是普通士兵,另外有十几个人虽然也穿着士兵的服色,但是容貌气质却又有些特异,看样子就是张辽、许褚等大将以及荀攸、程昱等谋臣了。想到这些不仅注定被载入史册,而且后世将由各路明星来扮演的历史名人都在我面前,我不由一下子兴奋起来。
老牛也念出了下一句台词:“丞相和诸位将士奔波劳苦,想必还没有进膳。小民荒野之人,无以供奉,不过家中还有些鱼羹汤饼,丞相若不嫌弃,便请先用些吧!”
4
到目前为止,进展总算顺利,想不到曹操接下来却说了一句我万万想不到的话:“汤饼?南方食稻,怎么会有汤饼?”
汉魏时没有面条一说,“汤饼”就是当时对水煮面食的称谓,也包括后世的面条。所以曹操的话就是问为什么南方人也吃面条,这下可难倒我们了。
当然,南方人吃面条没有什么问题,重返三国之前,我们仔细研究过这个时代的饮食习俗,诸如南方吃不吃面食的问题也查过好几本书,请教了几个专家。郝思嘉告诉我,根据《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太平御览》等古籍记载,南方也种麦子,吃面食也是很常见的,不足为异。我们也就放心大胆地准备了。
但我们忘了,曹操没读过《齐民要术》,他身为北方人,一时好奇问一句,这叫我们怎么回答?面是买的还是自己磨的?几铢钱一升?哪里种的麦子?什么品种?产量多少?我们知道的很少,万一露出什么破绽,分分钟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