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 雾(第5/11页)
这不应该啊?
终端的设定完全拟合使用者实际的身体状况。如果现实中你生病了,那么在网络中也会体现出同样的症状。而我在网络中完全没有看到那些白色絮状物体中。难道我的病好了?或者,其实我没有病?
我疑虑重重地靠坐在我熟悉的沙发椅上,仰着头,看着一缕缕白雾在空中游荡。它们时聚时散,无声地在空中穿行,留下淡淡的尾迹——那形状让我想起了科赫曲线。
我又想起来,在那天把文件复制出来的时候,我把它储存在随身内存里的。那天之后,内存里又读写了好多东西——但愿没有把它完全覆盖掉。
我急忙翻找着内存空间,看能否找到那天的文件。奇怪的是,那文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同那天之前的存储数据也都清除得一干二净。
他们竟趁我不备清空了我的内存!我突然有一种明悟——事情也许远不是那么简单。
那种不协调感终于演变成实在的疑虑和不安了。
我把内存条从随身的记忆系统中抽取出来,在阳光下眯着眼睛仔细地检查起来:晶格澄澈透明,没有物理损伤的现象。我松了一口气。
这个内存条是一种特制的、在黑客圈里流行的产品。在它记忆磁矩阵列的两端加了一个隐蔽的磁场,所以本来垂直于排布面的自旋磁矩产生了一个微小的偏角。一般的内存条在底层格式化之后,所有的磁矩都变成统一的排布,你无法知道它之前存储的信息。但是一旦加了这种特殊磁场后,即使底层格式化,也无法使其磁矩阵列变为单一的垂直排布——换言之,它使数据恢复成为可能。
我把它放到一个特制的数据恢复感应片上。感应片能感应到内存中磁矩的微弱偏斜,然后通过一个特制的软件,恢复其中的数据。我坐在一旁,眼睛呆呆地盯着空中闪烁着微光的屏幕。
恢复的进度条缓缓地滑行着。在进行到68%的时候,一声“叮”的声音响起。
我叹了一口气,恢复了三分之二,也算不错了。
我用手划过其中一个恢复得比较完整的文件。它从一堆资料中飘出来,缓缓地展开在我的面前:
关于碎片的散射研究
(2372.4.12)
摘要:基于传输方程,对概率波碎片对传输的影响,主要是散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碎片对传输的概率波的散射是无规的。最近发现的基站传输事故中,大部分的事故结果分析符合此结论……
碎片?传输事故是因为这个所谓的碎片么?这东西和“大洪水”有关系吗?我想起了最近频频爆出的新闻事件,感觉似乎不是我要找的东西。
我挥挥手,把时间轴往后面拉,取出另一个文件。这个文件的标签上有个鲜红的五星标记。我隐隐感到,这些有红色标记的文件应该是了解“大洪水”计划的关键:
碎片行为模式的智能化分析
(2372.8.6)
引言:近来发现的传输事故明显呈现出某种规律性,与用无规近似进行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我组与联邦脑科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太平洋大学心理学院薛坤教授组合作,对碎片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智能化分析……
分析表明,碎片已经具有高度智能行为,能够通过有效散射,主动对物质波进行修改和调整。近日的多起传输事件,确认是在碎片控制下造成的……
备注:本文件已提交至5人委员会讨论
白雾——概率波碎片——散射——传输事故,一个念头逐渐在我脑海中形成。我望着天花板,皱着眉头:真的是这样吗?
我继续翻开一个又一个文件,突然又跳出了一份有红色标记的文件:
碎片的生长行为及除雾计划
(2372.12.28)
……反物质的概率波确有消除碎片的效果,但考虑到其热效应,不能大规模集中使用,效率不高……在反物质除雾之后的一天时间内,碎片即已恢复生长至原状……现在碎片的生长区域已经蔓延到火星轨道,其社会效应正迅速展现……除雾计划IV、V也均告失败。建议立刻着手准备“大洪水”计划。
备注:本文件已提交至5人委员会讨论
我越看越心惊,在这篇红色的文件背后,粘附着一份小小的附件,展开之后,里面只有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