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马行空(第17/26页)
《诺亚号》的超光速飞行造成了以下奇特的场面:尽管穿越早已完成,但穿越场面仍在继续“直播”。在《天马号》的视野中,《诺亚号》继续挺进,进入到色球范围。这儿像是狂暴燃烧的草原,无数条玫瑰红的舌状大日珥向上升腾,那条暗黑的虫洞快速向前,在圆洞范围内压平了日珥。现在混沌鱼进入了恒星的光球层,这一薄层结构是恒星可见光的主要源头,所以当暗洞挺进到这里时,“黑暗”在强光背景下显得更为清晰。它与日面上通常出现的黑子明显不同,面积很小但边缘清晰,犹如一口无底的深井。飞船继续挺进,现在深入到了对流层,这儿存在着强烈的径向对流。虫洞基本是垂直于径向的,等于是横渡了湍急的河流,但其方向丝毫不受影响。
飞船从对流层的边界穿过去,此后的行程就是前半程的反演了。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大角星的半径约为1800万千米,穿越区的厚度大约为3000万千米,对于2.5马赫的飞船来说,只需40秒(0.7分钟)就能穿过;但对于“现场直播”来说,穿越过程需要100秒(1.7分钟)时间才能播完。
穿越完成了。尽管恒星都是气态的,但虫洞所造成的物质堆积仍在大角星内部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隧道,足以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一段时间。一个天文单位之外,《天马号》用常规动力作了姿态调整,现在他们的目光正好能穿越那条笔直的孔洞。奇怪的是,在强烈的红光的背景下,透过孔洞还能看到后方的星空,两三颗星星在那个洞中闪耀。这是因为那条孔洞形成了望远镜的“镜筒效应”。
《天马号》船员通过船艏视场,肃然观察着这幅壮美的场景。他们看得太痴迷,忽略了危险在向他们逼近,那道洞壁毕竟抵抗不了恒星内部的强大压力,在2分钟内就匍然溃散了。这在大角星内引起了强烈的扰动,于是这颗红巨星干出了红超巨星才会干的事——把除了日核之外的气态部分全部抛出,它们以极高速度向四周喷发,形成了一波可怕的气态海啸。其先头部队是强烈的红光,在10分钟内到达《天马号》。
红光淹没了视野,引发急骤的报警声。姬继昌立时看到了面临的危险,必须赶快逃离!否则等恒星物质弥漫而来时,飞船将尸骨无存。但此时飞船再转头已经来不及了,姬继昌当机立断,立即启动了3000马赫的连续式虫洞飞行,沿着《诺亚号》的穿越方向径直向大角星扑去。不过他机警地做了方向微调,否则速度更高的《天马号》会穿过前边的《诺亚号》,把它变成一个内壁光亮的孔洞。
《天马号》前部爆出一团白光,立即被混沌所包围。在虫洞的隔离下,强光和高温立即消弭于无形,报警声随之停息。1秒后姬继昌停止了激发,飞船静止下来。现在它已经行进了约43光分距离,停在大角星另一面,离大角星表面有30光分,即大约3.6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是姬继昌特意选择的,据计算,《天马号》停下时《诺亚号》正好也赶到这儿。
观察员马鸣把屏幕上的视野切换到飞船之后,鱼乐水很快看到了大角星,这颗橙色的星星此刻比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差不多大小,但光芒要黯淡一些,安静地呆在天幕上。他们看不到穿越过来的《诺亚号》,也看不到这颗恒星的大爆发。一时之间,鱼乐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这是因为《天马号》的超光速飞行。此刻他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变化的大角星。姬继昌说:
“鱼阿姨,请从容观看吧。大角星爆发的强光在30分钟后才能到达这里,或者说,我们30分钟后才能看到星球爆发的直播画面——不,应该是18分钟,因为飞船启动时,强光已经向这边行进12分钟了。”
马鸣高声喊:“看,《诺亚号》!”
他在飞船侧部发现了一条混沌鱼,它就是几乎同时到达这儿的《诺亚号》。但奇怪的是这条混沌鱼迅即分为两条,一条向前,迅即消失在太空深处;一条向后,径直扑向大角星。这种场景连姬继昌也没想到,他认真思索片刻,想通了,笑着对鱼乐水解释:
“鱼阿姨,应该是这样的……”
但鱼乐水早就是“理科脑袋”了,她笑着说:“我好像也想通了,让我先说吧,你来当考官。”姬继昌笑着点头,“《诺亚号》的分身是它超光速飞行所造成的错觉。在我们的飞船停下时,2.5马赫的《诺亚号》几乎同时到达这里,所以我们看见了它,并看着它向前飞行并消失在太空深处。但《诺亚号》早先在途中的景象却是以1马赫传播,滞后于2.5马赫的飞船,形成了一个倒放的电影镜头。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将一直倒退,30分钟后退到大角星——不,不是30分钟,应该是20分钟,这是图像比实物滞后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