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银河系支架(第3/7页)
置身于壮美的宇宙之中,杜原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悠长的感喟。实际上,人类的科技文明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且不说灾变的影响,就算地球能够在一个安宁的环境里存在几十亿年,也并不能保证人类就一定能取得科技上的重大进步,一些看似影响极小的因素往往能完全阻断智慧生物的进步。举例来说,银河系中的双星系统远多于太阳这样的单星,也就是说,如果银河系中的另一颗行星上存在生命,它更可能是属于一个双恒星系统。行星上一旦出现生命,那么进化出智能生命几乎是必然的。先是只有三百零二个神经元的隐杆线虫,然后是拥有九十六万个神经元的蜜蜂大脑,再后来是拥有五千万个神经元的老鼠大脑,最终是拥有八百五十亿个神经元的人脑。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其过程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天堑。实际上,真正的阻碍是在此之后,在双星或多星系统中,智能生命的科技进步将遇到某些极难克服的障碍,它们也许能学会制造工具,也许可以发展出农业,也许会创造文字,也许还会发展出自己的数学……但是,它们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必定会被严重拖延。试想一下,如果地球处在双恒星系统中,那么由于白天很长而黑夜极短(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黑夜和星空),第谷就算再勤勉,也绝对无法积累足够的天文观测资料,于是开普勒就会严重缺乏相关的研究材料。同时,由于双星系统中行星的运转轨道过于复杂,开普勒恐怕穷其一生都不可能总结出开普勒三定律,而如果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作为基础,牛顿的脑袋就算被苹果打中一千次也创立不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没有了牛顿……所谓的现代地球科技文明还可能存在吗?
杜原继续飞驰着,他的目标就在前方。只有通过“强观察者量子光斑系统”才会发现,真正的宇宙巨怪并不是体积千倍于太阳的蓝巨星,也不是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甚至不是包裹着重重谜团的类星体……这些星体占据的空间固然可怖,但它们都不能与星际尘云相比——一旦置身浩渺无边的星际尘云,让人感到的会是坠入万丈深渊的绝望。猎户座尘云以前被称作猎户座大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视星等4等,距地球一千三百六十光年左右,编号M42。由于内部包含许多明亮星体,猎户座尘云肉眼便可看见,是全天亮度排名第二的弥漫星云。但非常奇怪的是,在望远镜出现之前,甚至包括中国古代那些非常尽忠职守的司天监在内,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留下过关于它的文献记载。在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早期,宇宙中所有云雾状天体都被称作星云。后来随着望远镜观测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才将这些云雾状天体更准确地划分为星团、星系和星云三种类型。现在所说的星云,一般单指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不过历史的惯性实在是太强大了,许多时候“星云”这个词仍被误用,比如著名的仙女座星系就常常被称作仙女座大星云。而在“强观察者量子光斑系统”里,为了避免类似的误会,所有的弥漫星云均统一称作尘云。
一般的弥漫尘云的内部物质非常稀薄,平均每立方厘米甚至不到一百个原子,大大低于人类在实验室里所能获得的真空的标准。但这只是平均值,大多数弥漫尘云的直径都能达到几十光年之巨。在这样广阔的范围内,引力的作用使得物质的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区域实际上具有相当的物质密度。在这些区域,原子因为密度较大,已经可以结合成分子而形成星际分子云。而在某些孕育原始恒星的孵化场地带,物质密度更是会大幅增长若干个数量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年老的尘云在引力的作用下持续收缩上亿年之后,物质密度更是大得多。
现在杜原置身于一片浓密的星尘之中,一时间他觉得世界似乎已经遗弃了自己,四周无边无际的橙色雾霭弥漫了每一寸空间。即使是宇宙间最明亮的巨星这时也暗淡下来,成为布景上一个个可有可无的斑点,如同暗夜中的远方烛火,而绝大多数普通恒星则是完全没入苍茫之中,再也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