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第4/18页)

“我不清楚。”猩猩回答道。

我产生了一种几欲作呕的感觉。“将视野直径设定为500光秒。伪色合成图波长峰值设定在近红外波长。”

模拟池内的黑暗空间不祥地膨胀着。小小的红矮星在正中,现在只有拇指指甲盖那么大了,光芒逐渐增长:仿佛泥水中一颗夺目耀眼的珍珠。

“直径设定为1000光秒。”我下达指令。

“看啊。”迪克斯低语。真正的宇宙空间重新占据了模拟池的边缘部分,黑暗、清澈、纯粹。DHF428被一片黯淡无光的球状雾包裹在其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伴星的收缩有时会抛出物质,将气体与辐射波喷至数光年之外。但是DHF428并不是由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它是颗红矮星,平平静静,才过中年,毫不起眼。

唯有一个事实引人注目:它待在一个直径1.4天文单位的气体泡泡中央。而且,泡泡既没有变小,也没有弥散开来或者逐渐淡化到周围的宇宙空间去。没有,除非是显示出了什么严重错误,这个球状小型星云扩展到直径350光秒后就停住了,它的边界远比自然状态下要清晰锐利得多。

数千年以来,我头一次怀念我的脑皮质链接。现在我得花费大量时间把松散的搜索项目一个个输入到我脑子里的键盘上,然后得到一个我早已知道的答案。

数据回来了。“猩猩,我需要峰值在335纳米、500纳米和800纳米波长的伪色合成图。”

包裹着D H F428的光芒就好像蜻蜓翅膜的反光,就好像反射着虹霓的肥皂泡。

“真美啊。”我的儿子敬畏地喃喃道。

“那是光合作用。”我告诉他。

***

光谱测定显示,其中含有脱镁叶绿素和真黑素,甚至有一些铅基凯珀色素存在的迹象,以吸收波长在皮米数量级的X射线。猩猩推测其中存在一种色素体:这种细胞内部带有极少量等分色素,像碳粉微粒尘埃。这些微粒丛集在一起时,细胞本身仍是透明的;而它们扩散开来,弥漫整片细胞质时,整个结构就变得黯淡,它后方的电子显微镜视野变得黯淡无光。显而易见,生活在曾经的地球上的某些动物拥有类似的细胞。它们可以改变颜色和花纹,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相匹配。

“那就是说,那里有膜——生物组织膜环绕着那颗恒星。”我试着让自己的思维集中在这个概念上,“啊,一个肉质气球,包着这整个倒霉的恒星。”

“的确。”猩猩回答道。

“但是——老天啊,那要有多厚啊?”

“不会超过两毫米,可能更薄。”

“怎么推断出来的?”

“如果再厚一点的话,它就在可见光范围内显得更清楚了。冯氏机撞上它时,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检测到的效应。”

“那就等于是假定它的——细胞——和我们的细胞差不多。”

“那些色素我们都不陌生,其他部分也可能是。”

不可能是我们太熟悉的东西吧。普通基因的组织绝对不可能在那种环境里生存超过两秒钟。再说那东西是怎么给自己上防冻剂的?

“好,那咱们就保守一些。就算是平均厚度一毫米,假设为标准温度和压力下水的密度。那么这东西的质量得有多大?”

“1.4尧克。”迪克斯和猩猩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那是……嗯……”

“水星质量的一半。”猩猩及时提醒。

我透过齿缝打了声口哨。“而且那是一个有机生物体?”

“我还不清楚。”

“它是有有机体色素的。它能说话,是智慧生命体!”

“大部分生命体会周期性地释放出信息,都只是简单的生物节律。”猩猩说,“并非智能信号。”

我没理它,对迪克斯说:“假设那就是个信号。”

他皱着眉头:“但猩猩说——”

“假设。用用你的想象力。”

我还是没跟他讲明白,他似乎有点紧张兮兮的。我发现他经常这副样子。

“假如有人给你发信号。”我问道,“那你会做什么呢?”

“信号……”他先是一脸的迷惑,然后含混不清的表情终止在了某处,“……回复?”

我儿真是个白痴。

“如果接收到的信号是以光强度的系统性改变为形式的,那么——”

“双通道激光,交替发射700纳米至3000纳米波长脉冲。在不降低防护等级的前提下,能够将交替信号提高到艾瓦数量级。考虑衍射作用,强度也能达到每平方米1000瓦特,远远高于能够感知红矮星辐射的检测阈值。如果说对方只是在吼叫的话,那我们信号的内容也就不重要了。回吼一声再检测回声信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