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六)(第4/10页)

“……到了地头还不能下船啊?真是麻烦……不过这澳洲人倒是好心,还管看病……”

徐霞客的族兄徐仲昭如此嘀咕说,但之前的那个矮胖商人,却从书页后面嘿嘿笑了几声——他已经重新把《战争史研究》杂志拿了出来翻看:“……这位老大爷,您有所不知,他们才不是什么好心,而是怕传瘟!所以不许任何人下船。要是船上真有人发病了,咱们都得被押进‘敬化营’――那时候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了,全得剃光了脑袋天天洗澡,然后吃上几个月稀粥。搞不好连船带货都要拖到外海一把火烧掉!”

徐霞客顿时听得吓了一跳,之前他虽然游历甚多,但还真没怎么出过海:“……真有如此严重?”

“……这个自然,如今临高每天来来往往这许多人,却极少传瘟,靠得就是这制度。虽说有些不通人情,倒是有用的很!听说近年来北方也是瘟疫四起,倒不知朝廷有没有类似的处置……”

矮胖商人叹了口气,然后又换上一副笑脸,“……敝人王明山,广州人,不知二位先生如何称呼?”

徐霞客与徐仲昭对视一眼,也对这位广州商人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徐霞客便试探着问道,“……看着王老弟的模样,似乎对这临高地面上的澳州人很是熟悉?不知可否给我们兄弟说道说道?”

“……好说!好说!临高这地头小弟也算是常来,一定对二位言无不尽。”王明山笑着连连点头,“……看二位的样子,似乎也是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吧!左右这几日无事,咱们就一块儿多聊聊……”

……

在博铺码头上等着隔离检疫的日子,自然是十分的无聊。

为了打发时间,也是为了多打探一些临高髡贼的底细,徐霞客在这几日一直跟广州商人王明山闲聊,彼此谈得颇为趣味相投——作为这年头全中国首屈一指的“驴友”,徐霞客肚子里的精彩见闻自然是数不胜数,随意讲起自己徒步跋涉千里,游览雁荡山、嵩山、五台、华山、恒山等名山大川的经历,期间遭遇的种种艰难坎坷,见识的诸多奇闻轶事,就让这辈子没离开过岭南地界的王明山惊叹唏嘘不已。

与徐霞客相比,王明山的肚子虽然没那么多货色,但行李包袱里却塞了许多装裱精美、内容独特的髡人书籍,光是《战争史研究》杂志就有好几期,当即让徐霞客如获至宝,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除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驴友之外,徐霞客也是一位很出名的爱书之人。不仅在江阴老家的宅邸里有一座藏书楼,平时还喜好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而在明末乱世,凡是文人墨客皆喜好读兵书、言兵事,看着杂志上那一篇篇《群山中的修罗场——论奢安之乱》、《浅析八旗制度》、《黄台吉登基始末》……等介绍详实、论据充分、通俗易懂的文章,还有附录的战区地图和插图,就是朝廷官吏,大约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也未必知道的如此详细!

徐霞客和他的族兄徐仲昭,当即就感觉眼前仿佛打开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大门,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兴奋,若非王明山说在临高有图书馆,还有卖杂志的书肆,借书买书都很方便,前几期的《战争史研究》旧杂志也肯定有积存的。徐霞客恐怕都忍不住要拿出纸笔,把几篇最感兴趣的文章给抄录下来了。

在船上的隔离检疫期间,偶尔也有几个髡人小贩过来,兜售水果零食、酒水茶叶、书报杂志之类,还有《临高县交通旅游图》——这地图让徐霞客很是惊讶,因为一般来说,历代的朝廷官府都把地图视为军事机密,理论上禁止民间持有,否则也不会有《三国演义》里面的《张松献地图》故事了。虽然以明末的法度松弛,在暗地里根本无法禁绝地图的交易,但像这样公开兜售地图的事,在大明的辖下还是很罕见的。

于是,徐霞客就买了一张临高地图和几份《临高时报》,还有最新一期的《战争史研究》,津津有味地跟其他旅客一起评论上面的战例史事、笑话趣记、宫闱秘闻——“澳洲人”的撰文全用白话,章通俗易懂,分析由浅入深,一条一条都讲得十分明白,又颇有趣味,即使是读书不多的人,看起来也没什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