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 1(第5/10页)
除了这些地区之外,灾难甚至蔓延到了晴海、品川、大森等一带的港口地区。
地面开裂使大森海岸的几个石油储藏罐遭到了破坏,后来由于火花飞进储藏罐而引发了一系列火灾。执飞国际航线的喷气式客机在羽田机场着陆的滑行途中侧翻,也引起了火灾。在港口处,即将靠岸的船舶撞到了岸壁,致使芝浦仓库地区也发生了火灾。接着,可怕的黑黢黢的海啸又袭来了。
按照惯例,震灾的各种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一齐发生在偌大的东京的各个地方。保存相对完整的只限于千代田区、涉谷区、代代木一带和港区的部分地方,以及稍微远离东京都中心一点的地区。地震发生时,正好是几百万人一齐涌向车站和闹市的时候,加上迎送客人的出租车和小轿车也在这一时刻蜂拥而至,所以受害情况更加严重。在东京中央地区,由于斜坡和窄巷格外多,地震中一段围墙或者一根电线杆倒在马路上,也会立刻导致车辆无法行驶。宽阔的街道上,车辆发生了多重冲撞,尤其是十字路口的车辆冲撞导致了的交通瘫痪。此外,还有不少汽车从立交桥上掉到了桥下的马路上——其中的一二辆汽车,没能逃过着火的厄运。
现在到处都在燃烧,街道已经变成了火的海洋。许多狼狈不堪、急于逃生的人将引擎启动的汽车弃之路面,仓皇而逃,这也成为起火的一个原因。
从地底突然来袭的地震,瞬间使人们感知到失魂落魄的恐怖,在刹那间让人们的理性和思考变得麻木。恐怖的刺激,只是一味地引起了人们没头没脑的、盲目的条件反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不管是谁都无法冷静。而且,在所有人都失去理性的几秒钟时间里,发生了许多决定性质的事情,使灾难走向了更加无法挽回的境地。
在日本,曾经有一种可以称作“灾害文化”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历经几百年——直到二战前还留存于日本。它是指人们面对大火、地震和水灾等灾害过程中形成的在短时间内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可是在战后三十几年间,面对巨大的灾难,日本人尤其是大都市的人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文化。如今的人们,一旦遇到灾难,只知道自救,而对于如何将自己身边可能会扩大的各种灾难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几乎完全没有实践知识和作为“市民义务”的意识。特别是在东京这个有着沉重负担——几百万“上班流”的大都市……另一方面,在尔虞我诈、醉生梦死中不断膨胀的大都会,尽管有人反复呼吁,但是几乎所有的领域在应对“突然来袭的大灾难”方面,都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和预案。
在郊外的住宅密集地区,也因做晚饭使用的火源引发火灾,使得交通车站和繁华商业街上的人们瞬间陷入了恐慌之中。建筑物的碎片、商店的招牌、广告牌、呼啸着的玻璃板和镀锌板,纷纷“噼里啪啦”地从空中坠落,甚至在有的地方,数层高的建筑物也轰然倒下。人们惨叫着,争着挤进大楼里藏身,但是,这潮水般的人群,又与那些从漆黑的、部分燃烧着的地下通道里的人们以及从还在摇晃的大楼里逃生出来的人群冲撞在一起,一时间,悲鸣声和怒吼声不绝于耳,惨景一片。狂乱愤怒的人们互相殴打,混乱中有几百人被活活踩死。在平民区,人们从火里抢出又随之丢弃的什物家具,反而助长了火势的蔓延。畏惧烈火和热气的人们不断地跳进散发着恶臭的阴沟和河里——由于建筑物倒塌砸进河里,跳进水里的人因此纷纷溺水身亡。阵阵吹来的晚风和大火自身产生的灼热旋风,令火势更加肆无忌惮。大火把整个夜空烧得通红,仿佛要将平民区彻底烧光。
在震灾发生的同时,东京都所属的消防部门都接到了紧急出动的命令。但是,只有受灾较轻的地区可以快速展开施救行动,而受灾严重的地区,救灾工作进行得极不顺利。这些重灾区,道路被燃烧的车辆、倒塌的房屋塞满,真正能够赶到城中心各个火灾现场的消防车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消防车赶到现场,由于河道被堵塞没有水源,加之水管破裂、停电,无法使用的消火栓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失魂落魄的逃生人群和车辆的阻碍,又使消防作业变得极为艰难。逃生的汽车发了疯似的在人群中横冲直撞,碾死碾伤多人,最后撞到电线杆上——狂怒的人们立刻把司机从车里拉出来,拳脚相加,直到那个人化成浑身是血的肉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