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进攻奥得河(第4/6页)

德国人现在都知道了苏军跨越奥得河的消息,甚至连普通的市民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希特勒对此做出了重要决策,面对苏军坦克的大举进攻,他命令组建一支装备“豹”式坦克的装甲师。在当时的纳粹体系下,这个华而不实、空有其名的反坦克部队完全没有存在价值。组成这支部队的士兵,不过就是希特勒青年团的自行车队成员而已。他们想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战术——在自行车的前轮两侧装上2支反坦克火箭筒。他们的本意是可以迅速地下车,然后拿起火箭筒对苏军的T-34和“斯大林”2型坦克发动攻击。但是这种想法是相当愚蠢的,即使是当时的日本人也不会想出让他们的“神风”特攻队队员骑着自行车上战场。希姆莱这个将打仗变成“制造笑料”的将领,把反坦克火箭筒看成是一种“超级武器”。他认为,在近距离作战时,用反坦克火箭筒对付苏军坦克是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德军士兵的精神显然就要正常得多,他们还是宁愿选择88毫米反坦克炮这样的远程武器。另外,在军中还存在德军反坦克炮打不穿苏军坦克的谣言,希姆莱对此非常气愤,他认为这完全是荒谬的谣言。

在东普鲁士的战斗中,德军受到了苏军的压制,但是好在并没有被击败。在1月底的突围中,德军第4集团军的余部浴血奋战,但仍然没有成功。所有人都被困在了海利根贝尔—凯瑟尔,后面是弗里斯切斯哈夫。来自波罗的海的“鲁佐”号和“舍尔”号巡洋舰成为他们主要的火力支援点。在柯尼斯堡的第3装甲集团军,虽然残存的一些小股军队与萨姆兰半岛失去了联系,但他们却顽强地抵挡住了苏军在2月19日从两翼发起的进攻。

东普鲁士德军频频告急的同时,维斯瓦河的第2集团军也已经无法抵挡苏军的进攻,被迫退到维斯瓦河下游入海口地区的但泽和格丁尼亚港。然而,第2集团军的退却恰恰掩护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左翼。刚刚拼凑而成的党卫军第11装甲集团军负责守卫在波美拉尼亚东部。第9集团军的残部由比塞将军指挥,守卫奥得河的右翼,这支部队曾在波兰西部遭到重创。希姆莱不会轻易离开他的“斯泰马克”号豪华专列,这里早就成为陆军司令部。作为党卫军全国总指挥,希特勒手下的得力干将,希姆莱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作为军队统帅所担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艾斯曼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军事将领,希姆莱常常有不安全感,于是给希特勒的报告往往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因为他完全失去了必胜的信念。”事实就是这样,面对复杂的局势,希姆莱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失魂落魄。

在希特勒尖锐的质问之下,希姆莱只好不断地谈及如何对苏军展开反击,从而让希特勒不再怀疑自己的指挥能力。自从苏军在德梅尔许贝尔彻底击溃德军之后,希姆莱就将党卫军第11装甲集团军的建立当成最重要的事。其实早在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建立之初时,它的装甲师就很缺乏兵力。从严格意义上讲,希姆莱的这支部队顶多算得上1个军,但希姆莱有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如果所有党卫军的军官都被提升为参谋或陆军将领,那么他所指挥的部队就瞬间“扩编”了。其中施泰纳被任命为这支新部队的指挥官,而他正是党卫军全国副总指挥。相比党卫军的其他高级军官,施泰纳的确身经百战,他确实适合这样的新角色,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现存于博物馆的“反坦克”自行车,携带2支“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希特勒曾妄图以这种“武器”挡住排山倒海的苏军坦克群。

前线的告急让古德里安坐立不安,如何打通一条通向东普鲁士的道路,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德军目前之所以缺乏战斗力,是因为缺少进攻精神及行动。”古德里安在2月初的一次分析会上明确指出。会前的午餐上,古德里安和一位日本的大使喝了太多的酒,这让他在分析会上更加直言不讳。古德里安的想法是在奥得河进行钳式攻击,在波美拉尼亚彻底消灭朱可夫的先头部队。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准备充足的兵力与补给。于是古德里安再次请求希特勒,要求调回被困在库尔兰的部队,出动海军将他们运回,同时暂停对匈牙利的反攻。可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希特勒果断地回绝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