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两支“小乐队”(第2/11页)
1934年,按照内务部长戈林的命令,莱曼参与了镇压冲锋队罗姆的行动,他颇感震撼,但也巩固了自己在盖世太保的地位。1939年转到国家安全总局4处,负责防止苏联间谍对德国军事工业的破坏。由于地位特殊,他得以及时获知许多重要机密。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前3天,1941年6月19日,他向苏联情报部门报告了进攻开始的准确日期,但贝利亚却在收到的电报稿上用绿色墨水批注为“假情报”。1942年“红色小乐队”被纳粹侦破,莱曼身份暴露,这让希姆莱大失面子,极其恼怒,没经审判,12月13日命令将莱曼直接枪杀,把这件事掩盖起来。
和“红色小乐队”主要为苏联提供情报不同,“黑色小乐队”与西方有联系而与苏联没有关系,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纳粹统治,并且“擒贼先擒王”,通过刺杀希特勒来实现政权更迭的目标。为此策划实施过多次刺杀希特勒的行动,1944年7月20日克劳斯·冯·斯陶芬贝格伯爵(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1907—1944)在东普鲁士“狼穴”实施的一次是最接近成功、也最有名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那是一个堪称庞大的反希特勒、反纳粹、反战集团,参与者有众多政界、军界高层人士。他们的活动早在1938年希特勒准备进攻捷克苏台德地区时就开始了,斯陶芬贝格加入他们其实比较晚。
斯陶芬贝格出生在巴伐利亚州一个显赫贵族家庭,1926年入伍,1928年入汉诺威骑兵学校学习,1930年成为一名少尉军官。1938年7月在第1轻装师任参谋军官,而该师师长就是密谋集团重要成员艾里希·赫普纳,当时已经是中将军衔。战前就有人动员斯陶芬贝格参加反对希特勒、反对纳粹的活动,但他没有同意。1939年入侵波兰,他和许多德国军人一样怀着对波兰的仇恨心理参加。1940年参加法国战役,也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为德军的辉煌胜利兴奋不已,并归因于希特勒领导有方,他自己也因战功获授一级铁十字奖章。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眼见德军、尤其是党卫队大量残杀苏联军民和犹太人,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斯陶芬贝格才改变态度,参加反对希特勒、反对纳粹、反对战争的秘密活动。1943年他被派往突尼斯,在第10坦克师任参谋军官,4月7曰在澳大利亚空军一次轰炸中多处受伤,经过治疗虽然保住性命却失去了左眼和右手,左手也只剩下三个指头,为此获授“金色重伤奖章”和“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前者是专为战斗中受重伤人员颁发的,分黑色、银色、金色三个等级;德意志十字奖章是一种比一级铁十字奖章等级高的奖章,分银质(实际上是银色)、金质(实际上是金色)两种,分别授予非直接参战人员和直接战斗人员。伤愈后(1944年6月)被任命为德国预备部队参谋长,7月1日晋升上校。预备部队司令官是弗里德里希·弗洛姆将军(Friedrich Fromm,1888—1945),他从1939年8月31日起就担任这个职务,整个“二战”期间从未上过前线,但也在法国战役后和古德里安等多名将军一起于1940年7月19日晋升大将。
1944年7月20日,斯陶芬贝格利用自己在东普鲁士“狼穴”(Wolfsschanze)向希特勒及多名纳粹高官报告“女武神行动”(Operation Walküre)计划的机会,用定时炸弹刺杀他。“狼穴”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多个“元首总部”之一,得名于希特勒给自己起的诨名“狼”,20年代希特勒与他人通信常常署这个名字。
德国军队内部“反抗运动”(Widerstandsbewegung,通常只称Widerstand)的核心人物是路德维希·贝克。1933年10月担任德国“军机处”负责人,实际上即德军总参谋长。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以后他也就“正名”,成为第三帝国首任总参谋长,并于1938年晋升大将。但在这之前,从1934年起,贝克已经对希特勒的外交政策产生怀疑,认为那将导致战争。除军队内部人士外,贝克还与军外许多重要人物有往来,包括密谋集团计划在推翻希特勒政权以后担任新政府总理的卡尔·戈德勒(Carl Friedrich Goerdeler,1884—1945)。“军机处”贝克的前任威廉·亚当将军(Wilhelm Adam,1877—1949)也是反对纳粹侵略政策的,战后纽伦堡审判,曾经作为证人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