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第6/10页)
遗憾的是,伊尔-2虽然早在1940年就研制出来了,但在纳粹德国入侵前只生产了249架。后因工厂搬迁,两个月后才开始生产,产量上不去,影响到前线的使用。为此斯大林专门给生产负责人打电报提出严厉批评。
你们辜负了国家和红军的希望,至今没有生产出Ил-2来。红军现在需要它,就像需要空气呼吸,需要面包吃。……我要求你们生产出更多的Ил-2。这是我的最后警告。
在斯大林亲自督促下,有关人员想尽办法,伊尔-2的生产不久便进入“快车道”。1942年古比雪夫的两家工厂共生产出6,933架,莫斯科的一家工厂生产出1,053架,就连德军包围中的列宁格勒也生产了243架,总数达到8,229架。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苏联空军大量使用伊尔-2,就因为有这样雄厚的军工生产作后盾。该役伊尔-2大显威风,7月7日,20分钟时间里就有德国第9坦克师70辆坦克被它击毁在伊尔-2飞行员中,“二战”期间涌现出129名苏联英雄,而且其中26人两次获该殊荣,还有3人多年以后因当年的战功获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女飞行员,例如,1944年获授苏联英雄称号的安娜·叶戈诺娃(1916—2009),1993年10月1日获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莉迪亚·舒莱金娜(1915—1995)。
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库尔斯克战役拉开序幕,12日北翼苏军就开始反攻,接着南翼苏军也发动反攻,攻防转换之快是历次重大战役所没有的。17日希特勒下令德军撤退,更不寻常,此前都是前线指挥官为避免伤亡过重下令撤退,遭到他严厉斥责,不少人且因此被撤换。对于元首这个命令曼施坦因曾提出抗议,认为只要再坚持一下就有希望取得胜利,后来颇有一些人为他鸣不平,其实在这一点上正确的恰恰不是他而是希特勒。如果再坚持下去,那将不是取得胜利而是损失更大。
其实,曼施坦因提出并制订“堡垒行动”计划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错误,就连稍具普通军事常识的人,只要还能正常思维,都能看出他的计划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对他的建议和计划一再表示反对的古德里安、莫德尔都知道这时的苏军已经不是战争开始时的苏军,德军也已经不是那时的德军,他也不可能不知道。“知己知彼”而仍然犯这样的错误,说明这时他已经和他的“元首”一样,持有的是一种赌徒心态。他还在做1939年突然袭击波兰、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的美梦,企图重演“闪电战”的奇迹,而那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年在兵员素质、军事指挥水平、武器装备等所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仍然要以多胜少,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对手,现在这些优势都已经很微弱甚至不复存在,反而想以少胜多,岂非痴人说梦?按照格兰茨的资料,此役坦克数量苏军是德军的2.3倍,兵力苏军是德军的2.7倍;按照弗里舍的资料,坦克数量苏军是德军的3倍,兵力苏军是德军的3.2倍,火炮苏军是德军的5倍。西方许多人对曼施坦因推崇备至,说他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也是世界最伟大的将军之一。对不对?从库尔斯克战役当可得到答案。
8月5日北翼苏军收复奥廖尔,南翼苏军收复别尔戈罗德,标志着库尔斯克战役胜利结束,为期刚好一个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随之在乌克兰发起全线反攻,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中游,马林诺夫斯基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和费多尔·托尔布欣(1894—1949)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米亚半岛。包括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在内,全线苏军能够迅速发起新的进攻并取得进展,对库尔斯克战役他们损失情况也是一个清楚说明。
8月12日希特勒发布“元首第10号命令”,要求“立即构筑东部壁垒”,即“美洲豹-沃旦防线”(Panther-Wotandefence Line),那是一条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的防线。发布这个命令,说明他清楚知道战争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现在还能做的就是全线防守。但也说明他很糊涂,法国战役胜利后他参观过马其诺防线,仓促构筑的“东部壁垒”能与其相比吗?而且那命令完全不具可行性,构筑那样的“壁垒”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多少时间?从9月8日起,德军北集群投入约5万人构筑工事,大约修筑了800个碉堡、180公里铁丝网、超过30公里防坦克壕,但其他地段还没来得及动工苏军就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