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第3/10页)
曼施坦因制订计划所持仍然是“闪电战”思维,要求两翼德军在4天内完成南北夹击任务,把弧形地带里的苏军包围起来。但是,两翼德军进攻都严重受阻,进展缓慢。9日北翼莫德尔发动最后一次进攻,仍然受挫,10日被迫转入防御。12日苏军开始反攻,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野按原定计划实施“库图佐夫行动”,很快收复了奥廖尔地区,紧接着(8月7日)又发动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南翼德军一周之后(12日)也才进展到普罗霍罗夫卡,在那里与苏军展开激战,但直到16日也没能再前进一步。形势不妙,17日希特勒下令撤退。苏军随即发起反攻,不但完全“拉平”了“弧线”,整个战线往西推进了大约150公里,还于8月12日发动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就在库尔斯克北翼德军被迫停止进攻的7月10日,英美军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这无疑是个好时机,因为库尔斯克战事正酣,希特勒注意力全集中在那里。17日他下令南翼德军撤退,有人说那是要抽调兵力去支援西西里岛,但这个说法显然存在疑点。两地相距遥远远水焉能救近火?撤下来的德军都已受重创,能堪挽救西西里战局之大用?
8月5日莫斯科鸣放礼炮庆祝北翼红军收复奥廖尔、南翼红军收复别尔哥罗德,这是卫国战争开始后第一次为庆祝胜利鸣放礼炮,此后历次重大胜利就都以这种方式庆祝。
库尔斯克战役以坦克大战闻名,尽管不同研究者得出的数字颇有出入,但双方参战坦克加在一起大概都超过万辆。美国军事史家戴维·格兰茨(David M. Glantz,1942—)得出的数字是苏军坦克7,360辆,德军坦克3,243辆,双方之比约为2.3:1。德国军事史家卡尔-海因茨·弗里舍(Karl-Heinz Frieser,1949—)的数字则为苏军坦克8,200辆,德军坦克2,699辆,双方之比约为3:1。其中普罗霍罗夫卡之战双方出动坦克上千辆,被认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后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说没有那么大,德军大概只有200辆,苏军只有400辆。普罗霍罗夫卡是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铁路线上一个小站,600辆坦克也够可观的了。

库尔斯克战役南线作战过程示意图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在查看一辆被击毁的德军“豹式”坦克
此役双方损失都不小,但损失数字各说不一,相差颇大,可以参考的是各方有关报告。南翼德军由瓦尔特·霍恩莱将军(Walter Hörnlein,1893—1961)指挥的“大德意志坦克掷弹兵师”进攻开始时有118辆坦克,经过5天作战还能使用的就只剩下3辆“虎式”、6辆“豹式”以及11辆中型坦克。冠以“大德意志”头衔的部队在德军中高人一等,兵员和武器配备都享有优先权,堡垒行动之前(1943年5月)这个师刚得到“虎式”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的补充,它和保罗·豪塞尔上将(Paul Hausser,1880—1972)指挥的武装党卫队第2坦克军是南翼担负主攻任务的主力,但由于到7月10日只剩下20辆还能作战的坦克,它未能参加7月12日开始的普罗霍罗夫卡战斗。
应该注意的是,德军损失的坦克除战斗中被击毁的以外,不少是被击伤或者发生各种故障不能使用的。例如南翼由海因里希·冯·克诺伯斯多夫将军(Heinrich Otto Ernst von Knobelsdorff,1886—1966)指挥的德军第49坦克军,7月5日发起进攻时有200辆坦克,战役结束损失了162辆,其中被击毁31辆,被击伤或因故障必须修理的131辆,还能使用的只剩下38辆。德军等待修理的坦克撤退时大多没能带走,而苏军被击伤的坦克后来很多都修复后再次出现在战场上。
除了武器装备的损失,德军兵员、包括高级军官的损失也不可忽视。一个当时引起震动的例子是第6坦克师师长瓦尔特·冯·胡讷斯多夫少将(Walther von Hünersdorff,1898—1943)的阵亡。该师隶属“肯普夫集团”第3坦克军,建于1939年10月18日,首任师长就是维尔纳·肯普夫。7月13日早上,胡讷斯多夫在战斗中受伤,午后又第二次受伤,次日被送往哈尔科夫抢救,但因伤势太重17日不治身亡。他的妻子是一名红十字会护士,当时正在哈尔科夫,目睹了丈夫的死亡。葬礼极其隆重,曼施坦因元帅、霍特将军、第6坦克师前任师长艾哈德·劳斯将军(Erhard Raus,1889—1956)等多名高级将领参加,接着他又被追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