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第2/3页)

第11集团军由德军第30军(3个步兵师)和第54军(1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以及数量可观的炮兵组成,另外还有1个罗马尼亚山地军(2个山地师、1个步兵师)和部分意大利海军,配合作战的是德国空军上将沃尔弗拉姆·冯·李希霍芬指挥的空军第8军,有约600架飞机。从指挥一个军到指挥一个集团军,对曼施坦因无疑是一次重要迁升,但他的任务也极其艰巨:攻占克里米亚半岛。他于9月12日上任,1942年7月4日才攻下塞瓦斯托波尔,历时9个多月,其中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Belagerung von Sewastopol,苏联称Оборона Севастополя,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历时250天,大大阻滞了南线德军的进攻。战事之惨烈,与此前的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苏军付出沉重代价,但德军损失也不小,减员极其严重。它的第170步兵师就不得不撤掉一个旅,把人员编入其他部队,以保持战斗力。曼施坦因自己承认损失24,000人(包括战死和失踪,失踪者后来被证明绝大多数也已死亡),而这还只是德军的损失。后来塞瓦斯托波尔成为苏联卫国战争12座“英雄城”之一。

攻下塞瓦斯托波尔以后论功行赏,希特勒立即将曼施坦因提升为元帅,超越了他不久前的上级赫普纳。尽管克里米亚战役打得也很艰苦,历时之久,付出代价之高昂,都是德军原来没有想到的,但与当时苏联战场其他部队表现相比,已经算的上是一个大大的“亮点”了。“南集群”其他部队的虽然于11月20日攻下俄罗斯南部重要城市罗斯托夫,但苏联红军随即展开猛烈反攻,德军难以招架,11月28日,伦德施泰特在得到总参谋部同意的情况下命令部队撤离。然而两天后希特勒就下令停止撤退,伦德施泰特再次恳求撤退,遭到元首拒绝,便以治病为由提出辞职并获得批准。接任的是瓦尔特·冯·赖歇瑙元帅,但他上任仅一个多月,1942年1月17日便在飞回莱比锡治病途中飞机迫降时身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防军高级将领里赖歇瑙是少有的纳粹积极拥护者,早在纳粹上台之前,就由他叔父(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介绍认识希特勒并且加入纳粹党,而在当时是禁止军官加入政党的。他曾劝说戈林解决“冲锋队”以换得军队对纳粹党的支持,希特勒两次想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都因其他将领的反对没能成功。入侵波兰时,他任南集群第10集团军司令官,法国战役指挥B集群所属第6集团军。

里布元帅指挥的“北集群”以攻占列宁格勒为目标,虽然11月8日就攻下外围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季赫温,但苏军随即发动猛烈反攻,12月9日夺回该城。季赫温之役不仅牵制了大量德军(包括装甲部队),而且造成德军重大伤亡。希特勒把这归咎于里布,说:“里布已经老糊涂了,……失去了他的胆识,有如一个真诚的天主教徒,只会祈祷而不会进行战斗。”1942年1月,里布离职,此后再也没有被启用,接任的是原第18集团军司令官格奧尔格·冯·屈希勒将军(Georg Karl Friedrich Wilhelm von Küchler,1881-1968)。与当时不少国防军将领不赞成进攻苏联不同,屈希勒是支持进攻苏联的,所以他和赖歇瑙一样也是希特勒中意的人。此后他一直指挥北集群,尽管1942年6月30日希特勒又提升他为元帅,但始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1944年1月苏联红军突破德军封锁,屈希勒要求撤退以挽救北集群使其免遭全歼,但这使他也被撤职。

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群”是三个集群中兵力最强的一个,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终于在1941年10月2日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那一天希特勒异常兴奋,说:

在三个月准备之后我们终于有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粉碎我们的敌人,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今天开始年内最后的战斗。

然而,铁的史实却是德军不但没能在冬季到来之前粉碎苏联红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仍然攻不下莫斯科,面对反攻的苏军不得不后撤。

相比之下,1942年7月曼施坦因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喜讯。此后他转战南北,几乎到过苏联境内所有主要战场,参加过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任务是救援被围德军突围)、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河诸战役,而且经常是受命于危难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