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第2/2页)

1925年,魏玛共和国总统选举时兴登堡的竞选招贴画(国会大厦陈列图片)。招贴画中的文字是“救星”。
然而,作为总统,兴登堡所能做的只是授权得到议会多数议员支持的政党组阁,真正能掌握德国命运的是得到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从魏玛共和国成立到1932年7月31日纳粹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为止,六次大选得票最多的都是社会民主党。不过,它得票最多的一次(1919年1月19日)也只占到总票数的37.9%,其余五次都不超过30%,所以历届政府都是多党联合组阁。从1919年1月魏玛共和国成立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14年里先后组成过21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执政只有8个月。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主党、人民党、中央党、民主党、巴伐利亚人民党、民族人民党七个政党以及许多无党派人士都参加过联合政府,而担任过总理的先后有社会民主党、中央党、人民党成员以及四位无党派人士。在议会里有席位而一直没能进入联合政府的只有两个政党,德国共产党和纳粹党。
人们当然不能要求政府一下子就把德国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十多年过去,情况仍然没有好转,人们自然会想到另寻出路。1930年的议会选举社会民主党选票流失很多,原来一直投给它的选票,一部分流向德国共产党,另一部分流失到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从而使这两个党、尤其是后者,成为那次选举的大赢家。纳粹党得到近650万张选票,占总票数的18%,在议会577个席位里占了107席,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143席)的第二大党。德国共产党获得460万张选票,在议会占有77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