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15(第7/8页)
5月2日,奥军第四集团军和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共18师和上千门大炮开始了连续4个小时的炮击,很快就把俄军阵地炸成了瓦砾。俄军根本无力还击,因为俄军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火炮还在其他地方(甚至有来自逃兵的警告,指挥官还是离队前去参加圣乔治勋章的颁发庆典)。军队中的许多士兵要么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要么早已超龄,一些人听到迫击炮声,吓得在空旷的地面四散奔逃,厚厚的大衣也随之在空中飘动。进行防御的俄军,有1/3被消灭,防线也被打开了一道5英里宽的缺口。在两天的时间里,同盟国的军队推进了8英里。俄军只有立刻退到桑河,普热梅希尔要塞可能还存有一些重要物资,但伊万诺夫却命令第三集团军要坚守防线,可当地的预备队也被消灭,到5月10日,德奥军队已缴获200门大炮,并抓获了14万俘虏。到此时,俄军不得不从喀尔巴阡山脉后撤,尽管其他战线还在拖沓、零散和极不情愿地向这条战线派遣预备队。此外,另一个不祥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俄军没有了充足的军火。每个军当时需要20 000枚炮弹,此后每天需要25 000枚,但却只能派发15 000枚。到5月19日,德军在桑河上已拥有一座桥头堡。同一天,法金汉在桑河上的雅罗斯瓦夫会见了第十一集团军参谋长汉斯·冯·西克特将军[67],两人都认为一个巨大的机会之门正在打开:德军有可能占领整个俄属波兰地区。俄军西南前线的指挥官伊万诺夫将军的内心无疑赞同这一说法,他惊慌失措地向俄军最高指挥部发出了信息——他将不得不一直退到基辅。与此同时,由于完全不知道同盟国军队会在哪条线路后面尾随进攻,他不得不在北面和东面之间以非常怪异的方式撤退。6月4日,德奥军队重新占领了普热梅希尔。22日,又夺回了利沃夫。
在俄国前线,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危机。在加里西亚的那支庞大的攻坚部队,现在前行进入了俄属波兰的南部边缘。在7月中旬,东普鲁士的德军则调集了另一支攻坚部队前往俄属波兰的北部边缘。这样,由于德国在波罗的海又开辟了一条战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早在4月中旬,他们已派遣骑兵进入了那里的空旷地带,并诱骗更多俄军进入这个地区,而这里并不值得布置那么多军队——一支俄军不得不控制里加,另一支则不得不保卫立陶宛。北方新战线的开辟又提出了如何安排预备队这个常遇到的麻烦事。因此,俄军的战略境况非常糟糕,一个明智合理的目标是完全放弃波兰。然而,如此的意见本就少有,还很容易被压制。首先,撤离华沙需要2 000列火车,但由于必须运送马匹所用饲料,因此无法抽调出这些运力。另一个观点则是,人们认为北部的科夫诺、华沙城外作为俄国统治标志的新乔治弗斯克大型要塞,以及其他地方和各条河流上规模较小的要塞,都将起到屏障作用。在战争爆发之前,这些要塞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配备了数千门大炮和数百万枚炮弹。为什么要直接放弃它们呢?
于是,俄军稳住阵脚开始战斗。造成俄军弹药短缺的原因,真的不是这个国家可怕的落后状态(正如斯大林和那些移居到国外的将军们断言的,所有人都在为他们的不端行为寻找借口),而是掌握权力的人们执迷不悟且屡屡判断失误。陆军部从不认为俄国的企业家诚实或具有竞争力,而陆军部负责炮兵的机构还认为,步兵总在上演那些倒霉的故事。俄国邀请外国人供应弹药,但每个供货商都把俄国列在货单的末尾,俄国送来的关于弹药规格的说明,也都像腕寸一样早被淘汰了,而且无论怎么商讨,俄国都不能直接付款(俄国使用英国的信贷方式)。但事实是俄军即便储备了200万枚炮弹,那些大型要塞还是被攻破了。在7月中旬,马克思·冯·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二十集团军携带1 000门大炮和40万枚炮弹从南面,马肯森将军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从北面,分头前行,一路炮击,有时竟将俄军一个集团军炸得只剩数千人。到8月4日,德军占领了华沙。新乔治弗斯克要塞驻有大批守卫部队,1 600门大炮和100万发炮弹。考虑到当时欧洲其他每一个要塞都面临着重型火炮攻击的情况,该要塞的人员和物资都应撤退。但当时俄军真正的最高指挥官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却认为,“教会要求我们必须保卫这个要塞”。安特卫普要塞的征服者汉斯·冯贝泽勒将军带着攻城装备来到新乔治弗斯克要塞。他抓获了该要塞的总工程师,并逐一细看这位工程师提交的所有地图。德军仅用一枚炮弹就炸毁了要塞的一个堡垒,整个要塞随之在8月19日投降。与此同时,另一个大型要塞科夫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俄军指挥官本以为它能保卫立陶宛,结果却让德军有了与在新乔治弗斯克相似的巨大收获—— 1 300门大炮和90万枚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