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10/13页)
原先,李奇微认为,收复汉城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感到背靠一条无法徒涉的河流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斗。但是,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微,如果能夺得汉城,能使“联合国军”士气大振。同时,美国在外交上也能取胜。
当时,李奇微了解到,位于平壤一带有中国军队4个军,但他对中国军队的实力、武器状况、士气以及作战企图等方面的情况依然不明。他判断中国增援部队很可能在源源不断地由该地区南下,以加强当面之敌。
李奇微制订计划的企图是:给敌人以最大限度的杀伤,同时尽量减少我们的伤亡;保持各主要部队建制的完整性;小心谨慎,避免因敌之诡计或我之贸然行动而陷入敌人包围,被其各个击破。我们的追击要有限度,只能在仍可获得强大支援的情况下才继续追击,或者至少要在部队能及时与敌脱离接触、进行局部后撤的情况下才实施追击。他将这次进攻计划命名为“屠夫行动”。
2月18日夜晚,李奇微召集第9军军长、第10军军长和第1陆战师师长,向他们简要介绍了“屠夫行动”的内容。李奇微后来说,这次恢复攻势使我的计划终于。从接任第8集团军指挥职务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酝酿这个计划,而且,可以说,计划的酝酿工作是在包括总司令在内的各级指挥官普遍存在撤退思想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令李奇微感到不快的是,麦克阿瑟听了他的汇报后,即在实施该计划的前夕,眉飞色舞地告诉记者:“我刚刚命令恢复攻势。”
麦克阿瑟出风头的表现,不仅使李奇微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而且使李奇微感到麦克阿瑟的这种做法肯定会给这次作战带来危险的后果。
麦克阿瑟有这样一个老习惯,即每当一次大规模进攻快要发起之时,他总是要视察他的部队中担负进攻任务的那些部队。每当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即将开始之前,麦克阿瑟就会由东京飞来,在前线抛头露面。而且,他在空中飞行时的那种讲究排场的架势本身,就几乎肯定会把他的每次飞行暴露给敌人。
当李奇微“屠夫行动”计划向五角大楼汇报时,柯林斯马上很有礼貌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屠夫”一词肯定会给公众造成一种不舒服的印象,要求改换名称。
李奇微不明白承认战争就在于杀死敌人这样一个事实有什么可反对的,他立即给柯林斯回电不同意改变作战名称,华盛顿当局只得作罢。
李奇微坚持战争就意味着杀人,对于任何企图使人民相信打仗是件流血甚少、只是稍微有些令人不快的做法,他是从内心反对的。
这时,志愿军采取了以时间换空间的运动防御。李奇微的新攻势已经拉直了“联合国军”在朝鲜蜂腰部的战线。
3月7日凌晨,李奇微又下令发起一场代号为“撕裂者行动”的新攻势。集中5个军共14个师3个旅又两个团的兵力,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以第9、第10军为主要突击力量,从战线中央突破,尔后与西线第1军分别从汉城东北及西南两个方向围攻汉城,进而向三八线推进。
3月14日,志愿军为争取主动,待机歼敌,主动撤离汉城。15日,美军第3师和南朝鲜军第1师进占汉城。
“联合国军”继续向北推进。志愿军邓华集团、韩先楚集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在三八线以南漫长的战线上,英勇顽强,节节抗击,大量杀伤和迟滞敌人,掩护了第二番部队进入朝鲜。
3月27日,南朝鲜军首都师沿着东海岸公路进入北朝鲜,美军第25师和第24师也分别于3月31日和4月1日越过三八线。到4月中旬,第8集团军的整个攻击线已经深入北朝鲜境内,攻击线沿着汉城西北的临津江向后弯曲。
4 麦克阿瑟被解职
麦克阿瑟抬起头来看着他的妻子,温柔地说:“珍妮,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1951年3月中旬,“联合国军”占领汉城,并向三八线开进。这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国防部长对中国实行海军封锁,取消对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北空军侦察的限制,同时取消对动用中国国民党军队的限制。李奇微也给柯林斯写信,迫切要求他允许用中国国民党军队来增援第8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