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米夏埃尔计划(第2/9页)
布鲁赫米勒提出一套新的炮击方案,其复杂和精密程度就如同21世纪国庆节的宏大烟火典礼。新弹幕炮火轰击只持续几小时,而不是几天,但仍然能震撼敌人,炮火要在敌人前线和后方目标之间进行一遍接着一遍的轰击,所用炮弹包括炸弹、榴霰弹、毒气弹。如果新方案执行得当,能产生一种整体震撼作用,因为大炮都没有预先固定好的目标。相反,每门大炮在搬运到前线之前都要对准一个范围内的目标。之后,再悄悄地锁定到目标上,锁定时还需要根据天气参数进行数学计算。布鲁赫米勒的弹幕炮击的结尾是向敌人阵地目标倾泻下像洪水一般的高效炸弹,目的是在突击部队出现前将残存的敌人震得处于休克之中。对第一线之后地区的炮击,将大量使用毒气弹,目的是避免炸坏地面不利步兵前进。他曾与胡蒂尔在东北战场并肩作战,在他的方法帮助下,德军才有可能快速征服俄国人的防线。一个月后,这个方法在卡波雷托取得类似的战绩。鲁登道夫把布鲁赫米勒调来西线。布鲁赫米勒有可能是整个德军在1918年伟大战役中最有价值的人。
布鲁赫米勒的炮击战术是可以被制伏的,德军在1917年伊普尔战役中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这要求放弃坚守强大的固定前线的防守概念,只留下一些机关枪做掩蔽,然后把大部分部队转移到德军炮火射程范围之外。贝当理解这点,但他不是鲁登道夫的目标。那些即将被米夏埃尔计划打击的英军将领,根本不理解这一点。
这些英军将军中有亨利·霍恩(Henry Horne),他指挥第一集团军,在战场的北面防守阿拉斯;朱利安·宾(Julian Byng),指挥第三集团军,位置在霍恩的南面;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指挥第五集团军,位置在宾的右面,以圣康坦为作战中心。这三人一共统领55个师的兵力,兵力大部分集中在北面,高夫的战线最长、最薄弱,大部分地段是从法国人手中接管过来的。宾和高夫有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前线,余下的后备部队都部署在2英里或3英里远的后方。黑格的主力后备部队离前线有15英里远,距离太远而难以迅速采取行动。
进入3月份以后,黑格相信英国远征军将是德军的进攻目标。但是,他认为德军将在佛兰德斯发动主攻。由于英军在佛兰德斯有较强的兵力部署,所以他的信心十足。他在日记中写道:“恐怕敌人会发现我们的前沿是如此的强固,所以他们绝对不敢轻举妄动,否则肯定伤亡惨重。”公平地说,情报部门给黑格的报告有时包含着可悲的错误,有时相互矛盾导致迷惑。3月21日,他的情报部门提交的一份报告说:“有许多明显的迹象表明,敌人将进攻第三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的前线,目标是切割掉康布雷突出阵地,并把我们的后备部队引过来。”这份报告简直就是一字不漏地描述了鲁登道夫的计划。后来,还有一份报告证实了德军进攻计划的原因。但是,英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应对,这很可能是有其他情报描绘其他可能性。3月16日,黑格根据情报做出判断,德军没有在从康布雷至巴帕姆的南部战线集结兵力。尽管这份情报提供的事实是正确的,但它提供的结论是危险的,根据它的结论,英军没有理由害怕德军在康布雷至巴帕姆的南面发动进攻。德国进攻部队在3月16日之前确实还没有抵达目的地,但是有47个师的兵力正在向目的地运动,几夜的行军就能抵达前线。
每天都有新的迹象表明有大战事要发生,而且很快。德军在3月11日改变了电报密码,这肯定是行动前的信号。
在3月20日之前,德军在霍恩和宾对面长达9.5英里(约15公里)的前线上布置了14个师的兵力和2200门大炮。这是德军的前锋部队,指挥官是奥托·冯·比洛(Otto von Below),卡波雷托的胜利者,他的目标是突破霍恩的防线,向西推进至阿拉斯,然后向右回转。这个从后面包围英军的动作威胁性很大,迫使黑格调遣他的后备部队前来阻止比洛的道路,削弱英军在佛兰德斯的兵力,从而达到米夏埃尔计划的最初目标。
比洛的左翼是德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格奥尔格·冯·德马维茨(Georg von der Marwitz),他曾指挥1917年的康布雷反击,还曾任担任把俄军成功清除出加利西亚的那个集团军的总参谋长。他的部队要与比洛部队步调一致地前进,扩大被撕开的英军战线。德马维茨的部队的南面是胡蒂尔,他刚从东线调来。胡蒂尔的任务不多,主要是向其他德军部队提供一个支撑点,他有21个师的兵力,2600门大炮,足够阻挡从南面来的法军。胡蒂尔的炮兵部队由布鲁赫米勒亲自指挥。比洛、德马维茨、胡蒂尔的部队加在一起有100万人,称得上是一支能产生雪崩效果的大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