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凡尔登:战役展开(第5/6页)
所以,德国人在一周的时间里放弃了两次夺取凡尔登的机会,并排除了一个低代价退出的机会。
背景:像死人一样活着
截至1916年底,战争伤亡削弱了英军、法军、德军的实力。不仅如此,一种被英国人称为“炮弹休克”的新疾病也在吞噬着军队的实力。患这种病的西线士兵,最开始只有几千人,后来竟达到数万人,他们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行为变得木讷、怪异。
炮弹休克病状首先出现于1914年,最初人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双方医生都遇到一些具有奇怪病症的患者:昏睡、颤抖、半瘫痪、失去视觉、失去听觉、失去语言能力。1914年12月,英国医生给出一份报告,英国远征军中有3%至4%的士兵表现出这种奇怪的症状,军官的患病率可以高达10%。德军医生的记录更加严重,在大战的第一年,有1.2万人患此病。
几乎没有人同情这种病的患者。职业军官把士兵分成四类:健康、有病、受伤、懦夫。军官们把精神紧张、精神错乱的士兵放入第四类中,并命令这类士兵归队,对不听从命令的则给予惩罚。但是,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实在太多了,多得无法把他们送往前线当枪手,多得无法继续漠视他们的存在。英国估计在1916年一共送回国2.4万这样的病人。
军队医生认同将军们的说法:这不是疾病,是装病,治疗办法就是惩罚。不同意这样做的人会受到歧视。不过,一些参与战争动员的医生开始寻找医学解释。一些人提出理论解释这种病。早期,有一个理论认为,士兵的神经系统被炸弹产生的震动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破坏,这个理论当时很流行。所以,将军们开始谈论“炮弹休克”,医学诊断中也开始使用这个病名。
逐渐地,人们发现这个词不符合实际情况。许多患者没有遭遇到炸弹爆炸的冲击,至少发病前没有遭遇到炸弹爆炸的冲击。此外,患者也没有外伤。1916年,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出现了。一名年轻的英国精神病医师查尔斯·迈尔斯(Charles Myers)仔细研究了患者后,认为“选用炮弹休克这个词是异常荒谬的”。他说,这种病与炮弹爆炸无关,与神经也无关。这种病与战壕战有关,人类的心智无法忍受战壕的生存条件。士兵出现精神分裂现象,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事,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无依无靠(遭遇大炮轰击的时候,士兵的勇敢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因为他们不相信将军要求士兵打仗的动机。勇气不足的士兵,在长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崩溃。一些患者恢复得很好,重新回到战场,而且表现出英雄气概。
迈尔斯对战壕战和精神崩溃之间关系的分析,后来被称为癔病,患者在陷入忧愁时,表现出狂躁和神经衰弱症。这种病在大战初期比较多发,后来,僵局被打破后,部队开始运动,发病率随即减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虽然英国远征军当时每30个士兵中有一个军官,但六分之一的患者是军官。官阶低的军官都在前线,身上的责任比士兵要大,遭遇敌人炮火的机会也多。
经过反复试验,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能及时治疗患者,患者就能很快恢复。与其送患者去医院,不如在战场临时伤员处理点。有许多种治疗方法可用,譬如:催眠、电击、谈心疗法……有些方法确有疗效。有时,治疗与惩罚看不出区别。遇到患者不能说话,可以施加电击,直到他大叫疼痛,医生随后宣布患者恢复正常。治疗的关键不是治愈疾病,也不是去分析其患病原因,而是让士兵能重新回到战场。英国人区分两类患者:一类是那些在炮火中确实精神崩溃的,另一类是在炮火下没有陷入精神崩溃的。只有第一类人才有资格挂上战场伤员的袖标,也只有这类人才能获得残疾补偿。医生很难判断缺少战斗的意愿是否合理。少数几个胆大的医生指出,如果执行某个命令的结果只能是去死,那么士兵拒绝执行这个命令是合理的。比如,命令要求士兵在密集得像毯子一样的炮火中爬出掩体,其结果只能是死亡。提出这样建议的医生很可能会被军队辞退。如果提出异议的不是医生而是军官,他也将被革职,或许受到更严重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