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质准备德国(第3/4页)

独立空军掌握的军械总计有800门37毫米炮,3600门20毫米炮和1700挺12毫米机枪;其携带炸弹能力为:从起飞点算起,平均距离500公里时每次飞行带弹3000至4000吨。独立空军飞机总马力为400万马力,估计价值为40亿里拉。

在和平时期,独立空军各大队都驻在波茨坦、诺伊鲁平、马格德堡、莱比锡、埃尔福特、不伦斯贝格、班贝克、卡塞尔和富尔特的大型永久机场上,以及在法尔兰德尔海(波茨坦附近)和拉策堡海(卢卑克附近)的永久性水坞中。

战时,这些大队还掌握其他指定的机场,视其面临的敌人而定。例如,在对法国作战的情况下,每个中队都已指定一块驻地,其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战时机场(只有着陆场及汽油、滑油、武器、弹药仓库),其数量远超过需要量。

8个2000马力型大队的驻地如下:

6个3000马力型大队的驻地如下:

6000马力型的大队将驻在施泰因洪德尔、迪默、施魏齐纳及普芬尔湖。

在每个驻地上有一个补充站,站上物资由二线军需仓库补充,每个补充站的任务是负责供应一个大队的物资。由于每个大队的装备是同类型的,所以这一任务较易完成。

每个作战基地的燃料和滑油仓库足够保证在该基地着陆的任何空军部队30小时的飞行,武器和弹药足够供5次每次30小时的飞行。由于供独立空军用的基地供过于求,实际上它们能提供10次每次40~60小时飞行所需的物资,在燃油和滑油仓库贮有约50000吨汽油和2500吨滑油。

为了补充炸弹,经计算,每架飞机每次飞行平均消耗1、2或3吨炸弹,视飞机为2000、3000或6000马力而定。据此,算出独立空军每次飞行需3100吨炸弹,而在作战基地有30000吨。

在二线仓库里有足够的燃油和滑油保证整个独立空军飞行100小时,炸弹可供20次飞行之用。这被认为是充足的供应可供至少进行30天的战争,在此期间,弹药工厂每天可生产3000至4000吨炸弹。在战争爆发时,那些常备不懈的大队可以根据收到的密令立即采取行动。

作战基地的维修人员是就近征召的,二线仓库的人力和运输工具都是自己解决。每个大队平时的学习就是训练飞到自己的作战基地去,这样每个大队的人员对自己的基地路线就非常熟悉了,尤其负责供应勤务的更是如此。

罗伊斯将军的想法是,在战争爆发初期,独立空军不需要任何警告就进入敌国的领土,用最大的强度攻击敌人,让敌人没有准备和喘息的机会,而自己本身也不停顿,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进攻,获得最大的效果。

在物质上已是万事俱备,再加上有条不紊的准备,使独立空军在一听到命令时就能一跃而出。在精神上,罗伊斯将军特别注重给全体人员灌输任务的重要意识。各个队伍的全体人员都具有同样的不可撼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信心,所有这些人员都深深感到他们自身任务的重要,这一任务肯定都是充满危险的,需要承受最大的牺牲,要有最勇敢的自我克制精神。

飞机是大型的飞机,这时机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在机上的任务就像舰上的海军指挥官一样,保证机组人员有良好的纪律和协调配合。

为使全体人员更深刻地具有集体行动的观念,战斗轰炸支队被指定代替中队为战术单位。根据1930年的《士兵行动须知》,战斗轰炸支队必须整体使用。支队的编队队伍一直保持一样——中队纵队的上阶队形。中队长位于中队的中心,支队长和中心中队的中队长在一起,编队中央的标有支队长标志的飞机是编队长机。由于需要的机动动作很少,只需规定很少的信号。主要的信号是:(1)变密集队形(正常队形)为疏开队形(以减少防空火力的危害)或相反;(2)将横队变为纵队以改变航向,或相反。

基本原则是战斗轰炸支队必须不受敌人数量的影响而全神贯注地投入战斗。一旦发现敌人,不管它的攻击方法如何,支队都要保持航线和队形,等敌人一进入射程就对其射击。这种战术符合下面不可改变的事实:战斗轰炸机在速度和机动性上是比不了攻击的驱逐机部队的,因为它没有办法进行激烈的战斗,为避免战斗而采取的任何机动活动都是没有的。但是既然支队不管怎样都必须投入战斗,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以最有利的态势去面对战争,这就是保持原来队形不变,这种队形能让每架飞机在抗击敌人的进攻时与其他飞机合作。因此,当攻击的飞机接近时,支队能做的只有保持好队形,镇静地按原来的路线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