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第4/5页)
拿破仑下达这样的命令,原因很简单,雷根斯堡离奥地利边境太近了,一旦战争爆发,各军只能孤立地与20万敌军作战。而在乌尔姆,法军就能较早地集中,因为敌人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该处,而这个地点对于双方都很重要。
可是,贝蒂埃居然僵硬地执行命令,完全不考虑拿破仑的意图及实际情况,他不仅固执地将军队集中在雷根斯堡,还要求达武返回雷根斯堡。幸好拿破仑获悉敌人渡过因河的消息,迅速赶往阿本斯贝格,可是那时达武已经被包围,军队也被奥军分割。拿破仑将军队集中起来,只花了五天时间,在阿本斯贝格、齐格堡、兴茨胡特、埃克缪尔、雷根斯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挽救了贝蒂埃所犯的错误。
另外,在瓦格拉姆附近发生的事件,更是让我惊讶不已。当时,拿破仑要求,法军于7月4日傍晚在洛鲍岛上集合,当晚,军队在多瑙河上架起三座桥梁,从拥有500门大炮的14万奥军面前通过。这一切都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么短的时间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是非常不易的。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件怪事,参谋长在传达命令时,完全没有发现文本的错误,将中间的桥梁分给了右翼的达武,又将右边的桥梁分给了中央的乌迪诺,结果两军在夜间交叉了,幸亏各团指挥官的机智,才免于造成大混乱。拿破仑口述命令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一个身经百战的参谋长,既要传达命令副本,又要负责部队编组,连这种错误都看不到,他还是合格的参谋长吗?
我所举的战例,足以帮助人们判断,良好的战争勤务可能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
侦察和查明敌人动向的其他方法
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即必须掌握敌人动向。不了解敌情,怎么确定自己该干什么呢?但是,要掌握敌情又谈何容易。单这一点,就说明了,战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
有些将领学识渊博,但他们既非军事天才,又缺乏长期实际指挥战斗的丰富经验,也没有从战争中养成眼力,往往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其原因也在于此。对于军校毕业生而言,在地图上拟订一个迂回包抄敌人翼侧的计划,总是很容易的。但是,当在实际交战中,他的对手是一个深谋远虑、经验丰富的老手时,结局就可能不同了,他的缺点将暴露无遗。
在我长期的军事生涯中,我得出一条灼见:在一个善于掌握敌情的军官和一个通晓理论的军官中选择,我宁愿放弃后者。
有几种可以判断敌军动向的方法。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间谍网。第二,由精干军官和轻装部队进行侦察。第三,审讯战俘。第四,根据敌人基地进行推测。还有一种信号法,主要用于发现敌人。
最能详细掌握敌人内部情报的方法,非间谍活动莫属。侦察工作做得再好,也提供不了防线后方的详情细节。我的意思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了解敌情,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侦察的结果。处理从战俘处得到的情报也是如此,战俘的口供是有用的,但不能过分相信。
司令部总是需要挑选合适的人员,专门执行审讯战俘的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从他们口中挖出一切重要的信息。
活动于敌人作战线中的游击部队也能提供一些关于敌军动向的情报,但他们很难与主力部队保持联系,因而要想从他们身上获得情报是困难的。
在广阔的基地上设立情报网总是很有效的,然而一个间谍想要打入敌军主将的办公室,直接获取敌方作战计划,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间谍常常是根据他亲眼所见,或是从别人言谈中获取敌军动向的。有时,即使已经得到了敌人行动的情报,也无法确定敌人在实施行动时有无变化。例如,间谍获悉,敌人的一个军已经越过耶拿向魏玛挺进,另一个军离开格拉指向瑙姆堡,他们下一步动向以及他们的行动计划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哪怕是最老练的间谍也难搞清楚。
过去,军队一般都安营扎寨地集中在一起,那时的情报比较可靠,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敌营的一切情况,而间谍又能报告敌营内的一些活动。现在,兵团的组织不一样了,侦察工作也复杂多了,困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