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第13/16页)
这张支票终于兑现了,但那是在希特勒再度犹豫之后才兑现的。
十二月九日,他回到柏林的当天,便下令召集国会开会,但是后来又把会议拖延了两天,一直到十一日才开会。显然,正如里宾特洛甫后来所说,他已下定了决心。他受够了罗斯福对他本人和纳粹主义的种种攻击;他不能再忍受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对德国潜水艇的战争行动,雷德尔曾为此跟他唠叨了差不多一年。他日益仇恨美国和美国人,而且有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后患无穷地低估了美国的潜在力量,从长远来说,这一点对他更有不利的后果。与此同时,他又大大过高估计了日本的军事力量。看来他真的相信一旦有世界上最强海军的日本在太平洋上收拾了英美之后,便会掉过头来进攻俄国,帮助他完成征服东方的大业。几个月之后,他对一些部下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他认为日本的参战,「对我们有着非凡的价值,即使光是从它所选择的时间来看」。
日本人选择的时间事实上正是俄国寒冬的意外困难使我军士气遭到严重压力的时候,也正是德国人都十分担心美国早晚要参加冲突的时候。因此从我们的立场看,日本的参战再及时也没有了。日本对美国在珍珠港的舰队发动突然而猛烈的袭击,无疑也受到希特勒的赞赏——他之所以赞赏,更由于这种「突袭」正是他自己最得意的拿手好戏。十二月十四日,他在给大岛大使颁发德国雄鹰大十字金质勋章时,表示了这种看法:
你们用这种办法宣战,做得对!这种办法是唯一正确的办法。
他说,这与他「自己的做法」是一致的。
这种做法就是谈判尽可以谈下去。但如一方发现另一方只是为了进行拖延,为了欺骗和侮辱对方,而不愿意达成协议,一方则必须进行打击——自然越重越好——不必为宣战手续浪费时间。他听到日本头一批战役的消息时感到十分宽慰。他自己就常常以极大耐心进行谈判,例如与波兰和与俄国的谈判。但是当他看出对方不愿意达成协议时,便不通过任何手续,发动突然的进攻。他将来还要这样做。
希特勒所以这样仓促决定把美国列进他的死敌名单中,另外还有一个理由。在那一个星期中曾出入总理府和外交部的施密特博士,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他后来写道:「我得到的印象是,希特勒虽然也估计到美国会宣战,但由于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威望欲,要由自己首先宣战。」希特勒在十二月十一日向国会所作的演说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将总是先动手,」他对那些欢呼的议员们说,「我们将总是先下手!」
真的,柏林在十二月十日深怕美国先宣战,里宾特洛甫严令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托姆森,丝毫不得有什么疏忽大意以致将希特勒第二天的行动计划泄露给美国国务院。
十二月十日纳粹外交部长通过一份长电给托姆森发去了宣战声明全文。他自己一定要在十二月十一日下午两点半在柏林把这个声明交给美国代办。托姆森奉令在一小时以后,即柏林时间三点半准时把宣战声明送交赫尔国务卿,要求发给他护照,并把德国的外交代表事务委托瑞士代理。里宾特洛甫在电报的末尾警告托姆森,在递交这一照会以前,切勿与美国国务院进行任何接触。他说,「我们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让美国政府抢先这一步」。不论希特勒为何犹豫不决,使国会会议延期了两天,但从缴获到的德国外交部与驻华盛顿大使馆之间的来往电文中以及外交部其他档案中可以清楚看出,元首实际上在十二月九日,即他从俄国前线的大本营回到首都的当天,即已作出要对美国宣战的重大决定。看来这位纳粹独裁者之所以要延迟两天,并不是为了作进一步的考虑,而是为了反复推敲他的国会演说,以便使向美国宣战一事能对德国人民产生应有的效果。希特勒深深了解,德国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记忆犹新的。
十二月九日,汉斯·狄克霍夫奉命起草一份关于罗斯福反德活动的长篇清单,以便元首在国会演说之用。狄克霍夫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德国驻美大使,但自从一九三八年秋两国撤回主要外交使节以来,他一直在外交部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