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第4/10页)
一 对莫斯科的大进攻
希特勒终于勉勉强强地对勃劳希契、哈尔德和包克的主张让了步,同意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但是太迟了!九月五日下午,哈尔德去看他,这时元首主意既定,就急不可待地要进克里姆林宫了。最高统帅下了命令,「中路必须在八天到十天之内开始行动」。(「不可能!」哈尔德在日记中叫道。)「包围他们,击败他们,消灭他们。」希特勒同意把中央装甲集团军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重新调回来,这时该部在乌克兰正打得难解难分。同时还同意从列宁格勒前线把莱因哈特的坦克军调过来。可是装甲部队要一直等到十月初才能调回来,经过休整,投入战斗。
十月二日,大规模进攻终于开始了。进攻的代号是「台风」。一股强风,一股旋风,要猛袭俄国人,要在莫斯科前沿歼灭俄国人的最后的作战部队,要把苏联打垮。
但是在这里,纳粹独裁者又一次犯了自大狂的毛病。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俄国首都,他还认为不够。又下令北路的陆军元帅冯·李勃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在北面与芬兰军队会师,继续向前推进,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他又下令伦斯德同时清扫黑海沿岸,拿下罗斯托夫,夺取迈高普油田,向伏尔加河岸的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斯大林与高加索地区的最后联系。伦斯德向希特勒解释,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作四百多英里的大进军,队伍的左翼将危险地暴露在敌人面前,这时最高统帅对他说,南路的俄军现在已不可能进行什么了不起的抵抗了。伦斯德说他对于这个荒谬可笑的命令「纵声大笑」,他不久以后碰到的却是与希特勒的估计迥然相反的情况。
德军沿着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老路向前推进。一开始,来势汹汹,煞是像一股台风似的。十月上半月,德军打了一仗勃鲁门特里特后来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战役」。德军包围了在维亚兹马和勃良斯克之间的苏联两支部队,据称俘虏了六十五万人,还有五千门大炮、一千二百辆坦克。到了十月二十日,德国装甲部队的前锋部队已进抵离莫斯科四十英里的地方,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这时,就连头脑清醒的哈尔德(他从马背上摔了一跤,折了一根锁骨,暂时住在医院里治疗)也相信,凭着领袖的大胆的领导和有利的天时,在俄国的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这一路乘车行进的大军,越走越慢了,有时还不得不停止前进。正在打仗的坦克也得撤下来,去拖曳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由于缺乏拖曳车辆用的钢链、挽钩,只得派空军运输机空投一捆捆绳子,其实这时十分需要飞机运送别种军需品。开始下雨是在十月中旬,古德里安后来回忆说,「以后几个星期就听烂泥的摆布了」。勃鲁门特里特将军是在莫斯科战役中首当其冲的陆军元帅冯·克鲁格的第四军团的参谋长,他生动描述了当时的狼狈情形。
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每门大炮得用许多马队来拉才能前进。所有车辆都陷在泥坑里,一直陷到车轴部分。甚至牵引机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不上几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动弹不得了——这一切使得我们早已疲惫不堪的部队处于怎样的紧张状态,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在哈尔德的日记上,在古德里安、勃鲁门特里特等德国将领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怀疑、甚至绝望的迹象。这种情绪也传播到战地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也许可以说,这种情绪就是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来的。勃鲁门特里特回忆说:「现在,当莫斯科似乎已经在望的时候,官兵的心情却开始起了变化。敌军的抵抗坚决起来,战斗越来越激烈——许多连队得不到增补,只剩下六七十人。」可供使用的大炮和坦克也不够。他说:「冬天快到,可是冬衣连影子还没有见到。——在遥远后方的广大的森林沼泽地带,开始出现有游击队的活动。运输队常常遭到伏击——」
勃鲁门特里特回忆道,从这时候起,曾经在这同一条路上走向莫斯科的拿破仑大军的鬼影和拿破仑全军覆没的事迹,就常常萦绕在纳粹征服者的睡梦中。德国将领们开始阅读或者重读高兰古侯爵所著的关于这个法国征服者一八一二年冬天在俄国惨败的可怕故事。